当前位置:长征娱乐主页 > 新闻资讯 >
进化、消失、重生!青岛用“看不见”的污水厂打开“地下净水、地上公园”新模式
时间:2025-06-24 20:49 点击次数:173

  青岛把污水处理厂变成资源工厂,“地下净水、地上公园”新模式融入城市人文生活,一场深刻的绿色变革正在发生——

  沿着李村河下游滨河栈道一路前行,一座占地2万多平方米的休闲公园格外引人注目,公园内绿草青青、花木繁多,河面上飞鸟翩跹,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让人颇感意外的是,这座公园约18米深的地下竟藏着一座“秘密工厂”——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是市民眼中“看不见的存在”。

  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污水处理厂是现代社会的“标配”。可是过去污水处理厂大都建在地面之上,占地多、环境影响大,常常面临“邻避效应”的挑战。

  水处理系统下沉入地,地上建造公园、停车场、体育场等设施,如今在青岛,这些传统印象中的污水处理厂正在悄然发生变革,逐渐“隐身”。因下沉入地,在节约地面用地的同时,其所引发的“邻避效应”也逐渐减弱、消失。

  从青岛污水处理厂的“变形记”可以预见,未来的污水处理厂,将以环保、美丽、友好的姿态向社会和公众开放,努力融入城市人文生活和自然生态环境,可以是水质净化厂,也可以是绿色低碳的生态公园、城市的郊野客厅、循环的资源商场。

  即墨区北部水质净化厂:这座占地约38亩、日处理规模6万吨的水质净化厂,把污水处置设施全部搬到了地下,地上则建设了一座生态公园,为周边居民休闲健身提供了好去处

  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这座占地2.19公顷的污水厂所有生产设备都位于地下,地上公园则与李村河下游滨河步道融为一体,营造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优美环境

  张村河水质净化厂:为青岛城区第一座全地下污水处理厂,整个污水处理过程均在深达18米的地下完成,地面以上打造立体式绿化景观和办公区域

  麦岛污水处理厂:将部分污水处理设施下沉地下,建成一个半地下半地上的污水厂。地上建设生态景观,与周边地块共同打造街角公园、环保科普馆和架空步道,让开放的绿色厂区与城市街区共融共生

  ●一般而言,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每处理1吨污水,就会产生0.5至1公斤的污泥。在团岛污水处理厂,通过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处理,实现污泥稳定减量的同时,还可获得高热值的沼气。近三年,团岛污水处理厂通过这种方式产生沼气约480万立方米,发电量超1040万度,节省电费710余万元

  ●当下,污水处理厂加速迈向下一阶段,即打造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可实现再生水利用、能源循环、资源回收的“新概念厂”。与传统污水处理厂以减少污染物为目标不同,未来污水厂是在这一基础上,转向污染物的再利用、能源的回收循环

  夏日时分,行走在海泊河污水厂区内,像是进入了口袋公园。清澈的水从假山上飞流直下,水池中的鱼儿欢快地游动,旁边园地中的月季花开得正艳。

  “水池中的观赏鱼养了十几年,它们可都是‘喝’着污水厂处理后的再生水长大的。”青岛海泊河水务运营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四富告诉记者,过去污水厂处理后的尾水直排到河道,如今再生水被应用于景观绿化、道路保洁、水源热泵、生态补水、工业用水等诸多场景,厂区也是再生水应用的第一试验场。

  从尾水直排到再生水资源化利用,再到应用场景的逐步扩大,这些都源于污水处理标准的不断提高,背后折射的则是城市治理的生态理念之变。

  1993年建成通水的海泊河污水厂是青岛第一座现代化污水厂,其处理规模在当时仅为每天8万立方米,出水水质为二类标准,就是简单地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和部分氮磷等污染物去除。

  历经30多年演进,随着城市发展和人口增加,经过多次扩建和提标改造,海泊河污水厂日处理能力呈倍数增长,出水水质从二级到一级A再到地表水准Ⅳ类,甚至“跨界”达到了地表水标准。

  2024年底,青岛全新的污水处理项目——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建成通水,出水水质直接提到地表水准Ⅳ类。

  两座兴建于不同年代的污水厂,背后是整个污水处理行业的“进化史”。水质净化是污水处理厂的基本功能。从“污”到“净”不仅关乎技术的进步,更是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不懈追求。

  “更高的处理标准能有效去除污水中的污染物,减少对水体的污染,更好保护河流、海洋等水环境,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朱四富表示,过去几十年,污水处理厂更多聚焦于污染物的去除,是一种末端治理思维,旨在让污水达到一定标准后排掉,主要功能比较单一。如今污水厂出水水质进化到地表水标准,污水厂概念升级为水质净化厂,污水处理的视野拓宽至整个水生态循环。水质的提升为再生水应用场景的拓展创造了条件,从而大量减少了城市对新鲜水资源的依赖,这对严重缺水的青岛来说,意义深远。

  水资源的再生闭环利用写下污水厂“重生”的注脚。这些年来,在市财政资金的大力支持下,青岛水务集团相继完成了8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2个再生水项目以及1座水质净化厂建设项目,总体污水处理能力增至153.1万吨/日,环胶州湾的10座污水处理厂均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排放标准,占总规模的85%,每年仅为河道补水就达到2.5亿吨,青岛城区基本实现“污水进厂、清水入河”。

  从青岛第一座现代污水厂到第一座全地下污水厂,再到全地下公园式水质净化厂,污水处理厂不断在进化升级,但水质净化厂一定不是污水处理厂的最终形态。

  2015年,中国部分专家提出,建设面向未来的中国污水处理概念厂。这个概念厂有4大追求,即水质永续、资源回收、能量自给、环境友好。如今宜兴城市污水资源概念厂横空出世,不仅颠覆传统污水处理厂形态,也颠覆人们的传统认知。这里出来的“污水”不仅可以直饮,还可以用来冲调咖啡、酿造啤酒,展示了未来污水利用的多重可能。

  走进即墨区天井山一路西侧生态公园,只见清澈的小河蜿蜒贯穿其间,让人仿佛置身于江南水乡。如果不是有人特意提醒,很难想象这里竟“隐身”着一座污水处理厂——即墨区北部水质净化厂。

  与传统污水厂不同的是,这座占地约38亩、日处理规模6万吨的水质净化厂,把污水处置设施全部搬到了地下,而地上则建设了一座面向市民开放的生态公园。

  公园巧妙利用再生水营造水系景观,将“源”“影”“岸”“石”“岛”等景观元素巧妙融入其中。漫步园区,既没有污水的臭味,也没有设备的轰鸣,只有满眼的红花绿树。这座集生产、休闲、娱乐、参观、科普教育于一体的公园式污水处理厂让原本荒废的土地换了新颜,也成了周边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

  “以前的污水厂往往具有噪音大、臭味重等缺点,居民普遍对这类设施抱有厌恶情绪。”青岛大任水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绍帅表示,规划建设过程中极易引发“邻避效应”,即“建可以,但不要建在我家后院”。

  解决“邻避效应”,就必须做到环境友好。地下式污水厂“大隐于市”,就是一个平衡各方利益的存在,让有形污水厂“消失”于大众视野,也消除了各种不利环境影响。

  近些年来,在青岛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和新建过程中,不少项目采取这一生态建设模式。

  作为青岛城区第一座全地下污水处理厂,张村河水质净化厂的整个污水处理过程均在深达18米的地下完成,地面以上打造立体式绿化景观和办公区域,被誉为花园式污水厂的“标杆”。

  7年后的今天,新近打造的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地上公园还未正式开放,就吸引了不少市民提前“探访”。这座占地2.19公顷的污水厂所有生产设备都位于地下,地上部分只有少量办公设施和通风设备,公园与李村河下游滨河步道融为一体,营造了“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优美环境。

  “刚栽种的绿植花卉等需要一段时间养护才能成形,等明年这个时候你们再来,公园就会大变样了。”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总经理刘东旭对记者说,地下式污水厂的开放姿态让市民更愿意亲近,“地下净水、地上公园”模式,正使“邻避”变为“邻利”,还提升了城市土地价值。

  与小麦岛公园隔海相望的麦岛污水处理厂,在品质提升改造工程中将部分污水处理设施下沉地下,腾出了5000平方米地上空间,建成一个半地下半地上的污水厂。地上同样坚持用生态建设营造景观,与周边地块共同打造街角公园、环保科普馆和架空步道,让开放的绿色厂区与城市街区共融共生。

  不仅仅是这些地下式污水厂,如今团岛污水厂、海泊河污水厂等很多老牌污水厂也都在向着环境友好型迈进,厂区内的初沉池、生化池等处置设备都施行加盖封闭,并安装专门的臭气处理装置和噪音隔离装置,确保厂区无异味。

  与此同时,绿化、景观打造几乎成了“标配”,污水处理厂与城市环境有机相融,从功能单一的工业设施,向兼具生态景观价值的城市空间积极转型。如被评为青岛市首家园林式单位的即墨区西部水质净化厂,厂区绿化率在65%以上,龙王河纵贯厂区,三孔桥横跨两岸,杨柳枝装扮河畔,通过“去工业化”设计与生态功能集成的花园式污水处理厂建设,提高污水处理质效,提升水污染防治的生态“颜值”。

  循着李村河北岸水质净化厂的水质净化线路来到出水口,只见清澈的水流源源不断地注入李村河,因为出水洁净度更高,出厂水与河水汇流时形成明显分界,河底清晰可见。

  “水质净化厂在处理末端增加了MBR(膜生物反应器)膜池、臭氧氧化等深度处理工艺,出水可以稳定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实现了100%的资源化再利用。”刘东旭说,曾经的“废水”得到重生,已经成为青岛市稳定的“第二水源”。

  污水处理行业属于“能耗大户”,特别是用电需求量大。面向未来,污水厂低碳化运行是“双碳”目标下必须要跨过的一道坎。

  值得关注的是,青岛的污水处理厂正在逐步实现由“污水生态化治理”向“污水资源化利用”的转变,更加强调减污降碳协同增效,过往的废弃物“渣泥”也变成了可利用的资源。

  一般而言,大型城市的污水处理厂每处理1吨污水,就会产生0.5至1公斤的污泥。水务集团现有13座污水处理厂,每天可产生污泥超900吨。

  过去,污泥的处置以无害化填埋为主,既占用土地资源,又有污染环境的安全隐患。如今污泥的资源化处置成为很多污水厂撬动产业创新的支点。

  在团岛污水处理厂这座运行了29年的绿色低碳标杆污水处理厂中,一直依托技术创新深挖污泥“富矿”。从建厂起,这座污水处理厂就启动了污泥中温厌氧消化,在实现污泥稳定减量的同时,还可获得高热值的沼气,以此实现能量“回收”。

  “我们与青岛啤酒厂开展废液协同处置合作,将高浓度啤酒热凝固物与污泥混合,强化厌氧发酵,可提高沼气产量20%。”团岛污水处理厂厂长兰雪燕介绍,2012年底团岛污水处理厂启动沼气发电项目,产生的绿电全部自用,自给率达22%以上。

  近三年,团岛污水处理厂通过污泥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约480万立方米,发电量超1040万度,节省电费710余万元,减少碳排放1.04万吨,实现污水处理的“以废治废、变废为宝”。

  用完的污泥如何处置?在娄山河污泥堆肥项目生产车间,这些污泥经过处置又变成了高效有机营养土。当然这些污泥也可以送到发电厂进行掺烧发电或者烧制环保砖,污泥的资源化路径不断扩展。

  有专家提出,污水处理厂正在迈向下一阶段,即打造以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 可实现再生水利用、能源循环、资源回收的“新概念厂”。与传统污水处理厂以减少污染物为目标不同,未来污水厂是在这一基础上,转向污染物的再利用、能源的回收循环,如氮、磷、碳等资源都是回收目标。

  在青岛,污水厂升级、进化、重生等实践一再证明,污水处理厂完全可以做到绿色低碳,通过集成减污降碳先进技术,将污水处理厂功能从基本的污染物削减扩展至城市能源工厂、水源工厂、肥料工厂等多样功能,使整个社会全方位感受到“污水是资源,污水厂是资源工厂”的新环保理念。(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吴帅)

  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音像制品出版许可证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网络视听许可证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Copyright © 2025 首页-长征娱乐注册-登录平台-最新注册地址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