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军迷来说,最喜欢的电影应该莫过于战争片,而出于家国情怀,很多军迷可能更喜欢看到记述自己本国历史的战争片。电影一直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个符号,在新中国历史上,当年也出过无数优秀的战争电影,如《南征北战》、《高山下的花环》等好片。
不过从战争的恢宏博大和历史意义来说,毫无疑问,排名榜首的还是当年的《大决战》。
时间来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已经有计划拍摄一部史诗级的电影大作,再现当年奠定了革命胜利基础的三大战役,作为缅怀先烈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题材。而作为有丰富军队背景和军旅题材经验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自然是最好的人选,于是《大决战》的拍摄任务就下达到了八一电影制片厂。
《大决战》分为三部,由于历史元素的众多,每部时长都达到两小时以上,所以每部都分为上下两集,分别为 《大决战之辽沈战役》、《大决战之淮海战役》、《大决战之平津战役》。
《大决战》三部曲,自1986年开拍,到1990年开始陆续上映,再次真实重现了历史上解放战争中的这三次重要战役。当年国家对此片的拍摄极为重视,重视到什么程度,我们可以看看,直接负责人是时任军委副主席的,动用了总参、总政、总后几大部门,还调动了北京、沈阳、南京、济南、兰州等五大主力军区的力量,完全可以说,是倾了举国之力。
由于上面对此的极为重视,所以这部系列电影的拍摄是当时八一厂的一个重大工程项目,还专门建立了一个指挥组。主席多次在会上强调,一定要以真实的场面再现了当年的这几大战役。
选中的电影总导演是李俊,李俊15岁就参军,抗日战争时期还曾经历过百团大战,后来担任部队的文工团团长。对战争场面有着丰富和真实的体验。当年他的作品《闪闪的红星》至今都是经典。这一位有丰富战场经验的老导演,对战争场面的真实度的把握自然远胜别人一筹。
李俊导演执导的特点就是对道具和场面的真实要求极为严苛,所以后来我们看到的战争画面显得那么有质感,那么震撼。据后来透露,当时参演的仅解放军部队就动用了24万,而群众演员也有10多万,连各类神形兼备的特型演员也300多个,更别说大量的道具,绝对堪称恢宏大作。
这个项目从1986年开始组织编剧写剧本,1987年年底完成电影剧本初稿,编剧分别是王军、史超、李平分,到完成前两部的拍摄,1991年《辽沈战役》和《淮海战役》上映,历时五年,而《平津战役》则于1992年上映,导演分别为李俊、杨光远、蔡继渭、韦廉、景慕逵、翟俊杰,三部曲的完工历时了整整6年。
确实,该片一经上映,其恢弘的场面,磅礴的气势立即令无数观众热血沸腾,其中尤其是真实的画面和人物刻画更是获得交口一致的好评,都认为这才是真实的历史,真实的场景再现。连邓公看后都连连叫好。
众所周知,拍电影非常烧钱,所以这样巨大的恢弘作品,投资花费应该一定不会小,今天我们就在这里还原下,很多细节流露后,相对于今天很多动辄上亿的电影投资,演员令人瞠目结舌的高片酬,这些老电影工作者确实不由令我们肃然起敬。
电影《长津湖》大家都知道,总成本13亿,而《大决战》场面的巨大与动用人员之多是这部戏的数倍,却只花费了这部戏的十来分之一。
当然我们不能拿过去那个时代和今天来比较,毕竟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物价的不同也导致剧组成本和片酬都跨越式的提高,《长津湖》导演陈凯歌也是一个对真实极为较真的人,对道具的要求极高,据披露,当时剧组的道具坦克就高达80辆,而每一辆道具坦克的造价,都相当于两辆50万的宝马。
加上特别费钱的特效制作,还有正式演员7000多,群众演员近7万多,拍摄周期用了整整一年半。在现在的经济成本下,这都是一笔巨额的支出,所以这么高的开支我们可以理解!
不过我们要说的不是这个,而是从另一些细节来看看,当年这些老电影工作者的可贵之处。他们真真是做到了精打细算到了极点,宁可自己苦一些,也要努力为国家节省下每一分钱。让我们来看看,电影《大决战》拍摄到底花了多少钱?
《大决战》这部恢弘巨作,预算是9577万元,在这样的大制作下,就算在当年,这拍摄费用来说也不算太高。但居然实际上只使用了9536万元,还结余了40万元。我们就来从下面的报告中一一看下,这些费用都花在了什么地方。
《大决战》拍摄期间的八一电影厂厂长是萧穆,但等摄制完成后开始总结、庆功奖励、补贴酬劳分配等工作的时候厂长已经是王晓棠,当时的审批管理制度非常严格,大小开支都需要要写报告批示批准。下面就是一些找到的《大决战》有关经费的一些资料。
由于都是纸质材料,经过多年岁月的侵蚀,很多都已经有点模糊不清,还望各位看官见谅。
下图是拍摄组特别津贴报告,众所周知,拍摄组是最累的,但从图片中可以看到,费用报销管理同样极为严格:
当时的管理制度有多严格,连去《大决战》食堂聚餐一次都要上报审批,见下图:
不过当年费用开支不高还有这些原因,如从北京电影学院借用的学生就只支付劳务费和补助,而没有片酬,这些方面都节省了成本。
可以看到,编剧获得的报酬最高,为一万八,而导演只有其三分之一,充分证明了改开后对创作的尊重,而很多工作人员,只有几百。也许在九十年代初期,这些钱也不算个小数目,但对于这些付出了六年心血的这些老电影工作者来说,报酬确实有些微薄了。
直到今天,身边的很多老人还表示,还是喜欢看当年的战争片,如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渡江侦察记等. 其实很大原因并不是他们还活在过去,还沉浸在回忆中,而是因为这些电影有真实感, 如亲临其境。有位上过抗美援朝战场的老人就说,现在的很多战争电影都喜欢粗制滥造,居然连士兵拿枪动作都是美军标准姿势,一看就很虚假。
也许,确实应该令今天的我们电影人反思了,为什么过去的电影花钱不多, 却还拍得这么好!只能有一种解释,他们身上有着一种精神!针对今天娱乐界的很多乱象,不得不说,当年的老电影工作者真的值得敬佩。起码,那种精益求精、顾全大局、勤俭为先、愿意付出的精神我们确实不应该忘记!
有人就说,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是音乐,一个是建筑,还有一个就是电影!也许,随着时代的进步,我们的电影虽然也一日千里在发展,但现在的电影人,也许还是应该多学习下这些老电影人的很多地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