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9月,率领湖南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军,从文家市一路向南撤退。途中,遭到军队袭击,二十三岁的总指挥卢德铭英勇牺牲,造成人枪各损失三百。“
那时,逃跑变成了公开的事,投机分子竞然互相询问:‘你走不走?’‘你准备往那里去?’这真是一次严重的考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下册,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87年版,176页)
官兵士气低落,部队前途未卜。这一时刻,所领导的武装斗争处于极度的低潮。刚刚展开的武装斗争,就面对着有可能熄火的残酷现实。何去何存?这是至参加革命以来,首次面临着的革命斗争生死存亡完全系于他一身的考验,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决定着这支弱小的武装力量的命运。的压力大如天。
幸运的是,是有思想准备的人。他这次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决不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凭着自己头脑里已形成的较为成熟的武装斗争的思想,去进行的一次武装斗争的实践。他一定会有两种思想准备,“进则”凭借枪杆子夺取政权,“退则”“上山”。
秋收起义之前,曾几次提出开展武装斗争和“上山”的想法,虽然那时还只是一种设想,但这显示出他的一种高明的斗争本领,这就是底线思维。而底线思维是一个领袖人物必备的优良思维模式,即在考虑问题时,不仅有崇高的目标,还必须要作出最困难的估计,要有最坏的打算。在回湖南领导秋收起义之前,就必定思考过武装斗争的各种预案,成则攻下长沙,败则拉上山头。“上山”就是他的武装斗争的底线日,在文家市召开前敌委员会会议,讨论工农革命军今后的行动方向问题。“
清醒地对客观形势作出判断,认定当地农民起义并没有形成巨大声势,单靠工农革命军的现有力量不可能攻占军队强固设防的长沙,湖南省委原来的计划已无法实现,断然主张放弃进攻长沙,把起义军向南转移到敌人统治力量薄弱的农村山区,寻找落脚点,以保存革命力量,再图发展
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罗霄山脉中段,是一片崇山峻岭,地势险要。这里远离中心城市,交通不便,统治力量薄弱。井冈山长期是“山大王”盘踞的地方,现有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式的农民武装,各有一百五六十、六十支枪。
要上井冈山落脚,如何对待“占山为王”的袁文才、王佐两支绿林式的农民武装,有不同意见。“
有人曾提议,解除他们的武装,把他们解决,他们那几十支枪,一包围缴械就完了
但有自己的斗争策略,这就是他在1925年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一项革命斗争的基本原则,即分清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团结真正的朋友,以战胜敌人。这是作为伟大革命者所具备的头等重要的斗争本领。带着只有几百人的工农革命军上井冈山,不是要做“山大王”,他胸怀中国革命斗争的大志,存有发展和壮大武装力量的雄心,所以必须时时分清敌友,处处化友为我。他说,“
我们不能采取大鱼吃小鱼的吞并政策,三山五岳的朋友还多呢!历史上有那个能把三山五岳的土匪消灭掉?三山五岳联合起来总是大队伍
对他们只能用文,不能用武,要积极地争取改造他们,使他们变成跟我们一道走的真正革命武装
。”(《传》第168页)。经过几个月耐心细致的政治思想工作和多项改造措施,袁、王的绿林武装,正式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第二团。
正确的斗争策略,使工农革命军顺利在井冈山落下脚,有了自己的根据地。而且部队的力量第一次得到扩大。
在反击军队对井冈山第一次“进剿”时,工农革命军在运动战中攻占宁冈县城,全歼一个营和宁冈县靖卫团。革命军第一次俘获近三百敌人,如何处理这些俘虏?这时有人打骂俘虏、搜俘虏腰包。立刻提出优待俘虏的政策:“
工农革命军不杀、不打、不骂俘虏,不搜俘虏腰包,对伤病俘虏给以治疗;经过教育、治疗后留去自由,保留者开欢迎会做革命战士,去者开欢送会并发路费
。”(《传》第176页)。对于自己发明的化敌为友的斗争策略,也感到非常自信,“
通过优待俘虏和再教育的方法,吸纳战俘,不断增加革命军队伍的有生力量。这一斗争策略的运用,为的军队打开了源源不断的兵源,对此后红军到解放军队伍的发展壮大,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谁主沉浮》459)。现在,他需要以百分之百的精力来抓军事,一切的希望都在军事上。虽然不懂军事,但他有高超的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起义队伍从文家市向南撤退时,一路行军,一路暴露出许多问题。担任师长的余洒度,不归湖南省委领导,“
也没有把任书记的湖南省委前敌委员会真正放在眼里。”“同发生严重争执”,不服从前委领导和指挥。行军中,“一些长官还存在打骂士兵的旧军队习气
起义队伍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可能使认识到,他面前的这支军队,急需要解决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思想问题。如果不能改变军队的政治面貌和思想作风,就不会有武装斗争的光明前途。随即,倾注极大的精力,不断地展开对军队的政治思想和组织的改造行动。
9月29日,起义部队行进到永新县三湾村宿营。这里群山环抱,追敌已被摆脱,又没有地方反动武装,比较安全。起义军第一次可以从容地休整几天。把这一难得的有利时机,立即用于实施他对起义军政治思想和组织的第一步改造计划,这就是著名的“三湾改编”。在军队建制上,他把不足一千人的部队缩编为一个团,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下辖一、三两个营。抓住起义部队存在问题的本质,从思想和制度两方面着手解决问题。一方面,针对官兵存在的旧式军队习气和农民自由散漫思想,展开思想斗争,开创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先河。另一方面,在组织上实行三项新制度,连以上建立士兵委员会、党支部建在连上、全军由党的前敌委员会统一领导。
历代农民起义造反,军阀攻城略地,绿林打家劫舍,军队都成了私家军,是为了称王称霸,是为了王家利益。而这支湖南武装起义队伍,虽也属于农民起义造反,但它的领路人是中国人。在为这支队伍赋予全新的使命,即是高举着的旗帜,承担着中国革命斗争的重任。当然,深知,要完成伟大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对农民起义队伍采取重大改造行动,将其塑造成一支新型的革命军队。而三湾改编,就是他亮出的改造农民起义队伍的第一招,他把功夫下在了队伍的政治思想工作上。历史地看,三湾改编的伟大意义如何评价都不过分,改编后的工农革命军,是的军队,听党的指挥,官兵平等,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可以说正是三湾改编,真正点燃中国武装革命斗争的星星之火。
三湾改编,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上了井冈山,又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工农革命军进行了政治思想和组织改造。
加强部队党的建设工作,注重培养发展新党员,健全基层党组织。过去无论是领导工人运动,还是农动,都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首要工作,他甚至还提议也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现在,把“支部建在连上”列为最基本的建军原则。在井冈山,“
士兵都有了阶级觉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工农等项常识,都知道是为了自己和工农阶级而作战。因此,他们能在艰苦的斗争中不出怨言
明确部队不仅要打仗,还要做群众工作。这为军民形成鱼水情,建立血肉联系,打下了良好基础。
这些举措,为工农革命军打造了军风和军纪,铸造了精神和灵魂,为塑造指挥的新型人民军队打下了优良和坚实的基础。
曾发表过《民众的大联合》的政论文章,阐述他关于大联合的革命斗争思想。他主张农民联合、工人联合,工农联合,学生、教员、妇女各界与工农联合,形成大联合,是革命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
一上井冈山,初步有了生存之地,他首要考虑的问题就必定是发展。但井冈山地处穷乡僻壤,人口稀少。要扩大工农革命军,想到应该是走“三山五岳联合起来”的路子。他完全采取一种对外开放和大联合的思想格局,如外界有联合的可能性,他必定会想方设法地抓住这样的机会。
带领起义部队向湘南撤退时,始终惦记着南昌起义部队的动向。12月,派何长工前往长沙,要他与湖南省委汇报工作的同时,相机寻找南昌起义朱德余部。1928年1月上旬,何长工回到井冈山,向汇报在广东韶关找到了朱德和陈毅的情况,听后十分高兴。4月,湘南暴动失败,朱德向井冈山退却。说:八一南昌起义部队要来,我们就如虎添翼了。他率部兵分两路,接应朱德、陈毅上井冈山。5月4日,两军会师大会在砻市举行,第一次挎上匣子枪,非常兴奋,诙谐地说:背上驳壳枪,师长见军长。据说,这是一生少有的几次背枪行为之一,对两军联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会师不是朱、陈加入的部队,而是两支领导的武装力量联合,是一群政治和军事才能超群的人合作。大联合思想,对工农红军军事斗争来说意义非凡。朱毛在井冈山的联合,奠基了一支强大的军队,孕育了一批元帅和将军,揭开了军队辉煌战史的序幕。
12月,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部队慕名向井冈山进发,又派何长工率部迎接,于是井冈山有了第二次会师大会。这两次联合,极大地加强了井冈山的军事力量和战斗力。
对外开放大格局,还体现在三支武装力量会师以后,在军队干部的安排上。他丝毫没有山头主义,只有任人为贤。朱毛会师后,两部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由朱德任军长,任党代表,陈毅任教导大队队长。彭德怀上山后,出任第四军副军长。
在井冈山站稳脚跟后,初次指挥工农革命军作战,分别攻打茶陵和遂川两座县城。这是乘军队调往他处打内战,周围各县兵力空虚之机,两次主动出击。由于战机把握的好,工农革命军初战获胜,打败地主武装靖卫团,攻占了县城,取得战利品,极大地鼓舞了工农革命军官兵的士气。
1928年初,江西当局派赣军一部对井冈山地区第一次“进剿”。与正规军作战,对和工农革命军是一次真正的考验。赣军一个营进占井冈山北大门宁岗县城,对井冈山构成严重威胁。在遂川召开会议,提出:“
”的作战原则。率领工农革命军第一团,攻占宁岗县城,全歼守军一个营和宁岗县靖卫团,打破了军队对井冈山的“进剿”。这次战斗是靠部队在运动中发动突袭而取胜,这是头脑中初步形成的游击战概念:“敌来”“进剿”,不固守根据地与敌硬打,而是以“我走”的方式大范围游动,集中兵力在运动中歼敌一部,各个击破,粉碎“进剿”,保住根据地。
朱毛会师以后,湘、赣军对井冈山又发动三次“进剿”。朱毛红军运用游击战术,逐次打败“进剿”之敌,开创了井冈山根据地的全盛时期。
过去从1911年辛亥革命开始,在川、滇同北洋军阀打仗,打了十年,总是以少胜多。在军事上的主要经验,就是采取了游击战争的战法。记得在莫斯科学习军事时,教官测验我,问我回国后怎样打仗,我回答:战法是‘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必要时拖队伍上山’。当时还受了批评。其实,这就是游击战争思想。所以在这一点上,我起了一点带头作用
据韩伟在《毛委员教导我们用兵作战》一文中回忆,工农革命军攻打茶陵,对部队官兵讲了战术问题,他说:“
戰無常法,要善於根據敵我情況,在消滅敵人保存自己的原則下,拋掉舊的一套,來個戰術思想的轉變。打仗也像做買賣一樣,賺錢就來,蝕本不乾。他還講到走路問題,說:走路,連兩三歲小孩也會,可是說到打仗,走路是一門好大的學問哩!他舉了個例子,從前井岡山上有個老土匪(朱聾子),和官兵打了几十年交道,总结了一条经验:‘不要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毛委员说打圈是个好经验,当然土匪打圈是消极的。我们要改它一句:既要会打圈,又要会打仗。打圈是为了避实就虚,歼灭敌人,使根据地不断巩固扩大。强敌来了,先领他兜个圈子,等他的弱点暴露出来,就要抓得准,抓得狠,要打的干脆利落,要有缴获。最后他笑着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赚钱就来,蚀本不干,这就是我们的战术
朱德凭借十几年行军打仗的经验,凭借朴素的军事思想,红四军两位最高指挥官可以说是不谋而合,以游击战粉碎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几次“进剿”。从此,红军的游击战术基本形成,被概括为十六字诀:“
”。正是朱毛在军事战略思想上关于游击战的共识,才有了举世闻名的朱毛红军,游击战可以说是朱毛从井冈山开始此后漫长的军事斗争中珠联璧合的基础。
。”1921年,找到了马列主义这个真理,立为终身之志。到武汉八七会议时,的头脑里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关于中国革命斗争道路的认识和理想,形成了武装斗争的基本思想。八七会议后,主动提出回湖南,就是为了践行他的革命斗争理想,实现革命的目标:农动与军事力量相结合,武装夺取政权,开展土地革命,打倒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实现国民革命的基本目标。
湖南秋收暴动未能成功,但理想并未破灭,仍然坚信和坚守。他要上山,就是牢记使命,去寻找更适合的环境和更有效的方式,践行自己的革命斗争理想,实现自己的革命斗争目标。正是由于有这样坚定的革命斗争理想和目标,给了极大的勇气和信心,加上他拥有超强的意志力和斗争本领,无论遇到任何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他为实现理想而顽强的奋斗。印证了他少年时写下的几句格言,胸怀革命斗争理想的:“
1928年5月,井冈山工农武装割据区域,面积达到7200多平方公里,人口50多万,边界进入全盛时期。这就给提供了最好的环境和条件,他在边界展开了一场以政权建设和土地革命为中心任务的政治斗争,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和目标。
5月20日,由主持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代表大会在宁岗茅坪召开。在会上作报告,提出深入土地革命,加强根据地政权建设、军队建设和党组织建设的任务。大会选举出以为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特委为领导机构。接着,在茅坪建立了湘赣边界工农兵苏维埃政府,袁文才任主席。边界各县、区、乡工农兵政府都成立土地委员会小组,领导土地革命。很快,边界各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分田高潮。“
广大贫苦农民分得了祖祖辈辈梦寐以求的土地”,“广大贫苦农民从分得土地这个活生生的事实中,看清了红军确实是为他们的利益奋斗,就从各方面全力支持红军和根据地发展
从1926年9月提出“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中心问题”,经过近两年的艰苦奋斗,践行了他关于中国革命的思想认识,开辟出井冈山这块革命斗争的实验田,建立了领导的地方政权,进行了土地革命,可以说,他的阶段性革命斗争的目标得到了实现。实践的检验,证明对中国革命斗争规律认识的正确性,表明他开创的革命斗争道路的正确性。但是,井冈山的胜利,与宏大的革命理想和目标来说,并不会令人满足,他不会止步于眼前的成就,停下革命斗争的步伐,必定会思考更远大的革命斗争目标、路线和策略。
上一篇:《军报每天读》20220818
下一篇:三湾改编:一盏油灯点燃的建军传奇
主管QQ
站内信联系电子邮箱
站内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