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这座承载着红色记忆、历史遗产的城市,拥有自然奇观与民族风情交织的独特画卷。在这个充满活力的五月,一场知识与文化的盛宴即将在遵义开启!
2025年遵义市社会科学普及周活动,将于5月13日—18日举办。此次社科普及周,遵义市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
沿着这些线路前行,您将串联起红色记忆,重走革命先辈们走过的道路,深刻领悟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您能探寻历史遗产,领略岁月沉淀的智慧与韵味;还可欣赏自然奇观,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能体验民族风情,感受多元文化的独特魅力。一路走、一路看、一路悟,让遵义人文社科魅力直抵您内心深处。
走进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追寻革命足迹;走进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感悟红色历史;走进世界文化遗产海龙屯,探寻古代军事屯堡;走进黎庶昌故居陈列馆,体验渔樵耕读的沙滩文化;走进大发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聆听“当代愚公”黄大发的初心故事。
触摸青砖灰瓦间的历史温度,聆听“伟大转折”的细节故事,让长征精神照进现实。
遵义会议陈列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红花岗区,是遵义会议纪念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面积19054平方米。展览以红军长征为主轴线,全面系统、生动详实地展现遵义会议伟大转折和红军长征英雄史诗的壮丽画卷。
馆藏文物2144件,其中包含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29件,三级文物19件,包括遵义会议会议室挂钟、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一十八师五十四团军旗、中央没收征发委员会通行证、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指挥部特务连印章等,这些文物都是历史的见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
遵义会议会址陈列馆是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和遵义会议精神的重要载体和阵地,每年接待数百万来自全国各地的观众,充分发挥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的时代功能。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位于大娄山脉中段,距遵义市区约50公里,始建于2007年,2009年底完工并免费开放,2016年迁现址重建,2017年建成并免费开放,建筑面积6056㎡,景观5159㎡,展陈面积2028㎡,展线m,采用下沉式建筑风格,分为地上景观和地下展厅。
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包括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娄山关战斗纪念碑、词碑、摩崖石刻、大小尖山战斗战壕遗址等,先后被授予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贵州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贵州省廉政教育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探秘600年军事屯堡,爬“天梯”、穿“飞虎关”,看古人如何用智慧构筑“悬崖上的城堡”。
海龙屯地处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高坪街道,距遵义市区20公里,位于云贵高原北端的大娄山东的龙岩山巅,山顶海拔1356米,山下海拔960米。屯顶平阔,东、北、南三面绝壁,下临深谷,《明史》称其为“飞鸟腾猿不能逾者”。2015年7月,在第39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是贵州目前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海龙屯遗址作为古代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推行土司制度的代表性物证,展现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国家认同方面的人类价值观交流;见证了古代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西南山地多民族地区独特的“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管理智慧。这一管理智慧促进了民族地区的持续发展,有助于国家的长期统一,并在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传承方面具有突出的意义。海龙屯遗址所反映的土司制度,在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文化内涵方面,具有突出的代表性,是中华文明融合发展的鲜活体现。
走进清代大儒故里,赏古宅园林,品“渔樵耕读”的文人雅趣,感受贵州“文化摇篮”的底蕴。
黎庶昌故居陈列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舟镇沙滩村,占地面积2914平方米,建筑面积1335平方米,是贵州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故居展览分为四个单元。第一单元《家学熏陶》讲述了黎氏家族迁居沙滩、团馆授徒的历史,介绍了郑珍、莫友芝、黎庶昌三位代表人物的生平。第二单元《仕宦生涯》讲述了黎庶昌从屡试不中,到上书进言,再到步入仕途的历程,重点介绍其出使欧洲及日本的经历。第三单元《文化贡献与学术成就》介绍了黎庶昌的学术造诣,如他在日本期间,搜寻得到国内已经遗失的唐、宋、元、明各代珍本26种,辑成《古逸丛书》,被学术界誉为“海外奇宝”。第四单元《对黎庶昌的纪念、研究与评价》讲述了海内外学者对沙滩文化及黎庶昌的研究、评价,以及开展的系列纪念活动。
黎庶昌是晚清著名的社会改革者与爱国外交家,是“贵州走向世界第一人”“保护海外中国古籍第一人”。
听“当代愚公”黄大发36年凿渠故事,看荒山变绿洲的奇迹,领悟“坚守初心”的力量。
大发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距遵义市区60公里,占地约53亩。基地由大发渠陈列馆、大发渠、党员政治生活馆组成,展线公里。基地依托大发渠背后的新时代愚公精神和秀美壮阔的大山风光,通过开展现场教学、研学探究等活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基地师资力量雄厚,开发干部培训课程27门,涵盖专题、现场、案例、访谈、视频、研讨、故事、体验、导学等多种教学形式。2018年被授予“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2019年获评3A级景区,2021年入选国家水情教育基地。
黄大发同志于2017年获“时代楷模”“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2018年荣膺感动中国2017年度人物,2019年被评为“最美奋斗者”,2020年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21年被授予“七一勋章”。
闻酱香扑鼻,看“摔瓶夺金”雕塑,沉浸式体验茅台酒传统酿造工艺,解码“国酒之乡”的传奇。
茅台镇1915广场位于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赤水河畔,1915广场不仅是茅台镇的地理中心,更是中国酒文化与红色文化的精神地标。它以“摔瓶夺金”的雕塑为叙事主线,串联起茅台酒从“深巷佳酿”到“国酒之尊”的百年征程;以赤水河为纽带,将红军长征的烽火岁月与今日酒镇的繁荣景象紧密相连。广场周边分布着茅台酒厂包装车间观景台、中国酒文化城等景点。游客可透过玻璃幕墙见证茅台酒从灌装到封箱的全流程,或深入酒文化城,通过七大展馆系统了解中国酒史、酿造技艺、民俗风情及茅台酒的百年传承。无论是历史爱好者、酒文化追寻者,还是红色旅游者,皆能在此找到共鸣,感受“一镇藏古今,一酒品乾坤”的独特韵味。
跟着“毛主席用兵如神”的路线图,通过实景复原、多媒体展演,穿越回“神来之笔”的战役现场。
四渡赤水纪念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土城镇,占地面积7710平方米,建筑风格融合现代与传统元素,主体为混凝土框架结构,有红色琉璃瓦、仿古木门窗等传统元素。2007年建成开放,2020年12月,被评定为第四批国家一级博物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馆内综合运用雕塑、 油画、图片、文字、实物相结合的方式,采用声、光、 电等技术手段,以把握一条“走”的主线,突出“打”和“渡”两个重点,再现了及其战友率领中央红军3万余人四次飞渡赤水河,摆脱40万重兵围追堵截,实现战略转移伟大胜利的历史画面,生动诠释了军事生涯的得意之笔。馆藏有红军使用过的武器、装备、生活用品等,其中一级文物6件,二级文物23件,三级文物52件。
乘竹筏漂赤水河,仰观千米赤壁、飞瀑流泉,在“天然丹霞博物馆”里,感受地球亿万年的鬼斧神工。
赤水丹霞位于贵州省赤水市和习水县境内,是中国最大的丹霞连片分布区,是罕见的发育于亚热带巨型红层盆地南缘的高原一峡谷丹霞景观。2010年,赤水丹霞以“中国丹霞”名称成功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成为世界自然遗产地。
赤水丹霞旅游区以壮丽的丹霞地貌、千姿百态的瀑布群和原始生态闻名,是融合自然奇观与人文历史的综合性景区,由赤水大瀑布、佛光岩、燕子岩等自然景观组成,以丹霞地貌、瀑布群、竹海、桫椤、原始森林为主要特色,有着丰富的植被和动物资源,是许多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在这里,不仅能领略“丹霞之冠”的鬼斧神工,还能通过丰富的科普活动与特色体验,感受自然与文化的双重魅力。
追溯抗战时期浙大师生“文军长征”历程,看竺可桢校长办公室、战时教室,感悟“求是精神”的传承。
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县湄江镇浙大西迁文化广场东面的湄潭文庙内,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以抗日战争时期大学西迁流亡办学为主题的专题陈列馆。展馆通过图片、实物、雕塑等陈列布展方式,全面展示浙江大学西迁历史和在贵州遵义、湄潭、永兴坚持办学近七年的历程。
1999年被中共遵义市委、遵义市人民政府授予“遵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2005年被列为浙江大学“求是精神”教育基地,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0年被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1年被贵州省人民政府公布为“贵州省国防教育基地”,2022年被中国科协、教育部、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命名为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
非遗手作、农耕体验、红色课堂……亲子家庭必打卡!在互动中感受传统文化与现代研学的碰撞。
九龙文化园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凤冈县进化镇临江村,距遵义83公里,距杭瑞高速凤冈收费站11公里、永兴收费站9公里,距遵义机场70公里。依托于国家3A级旅游景区九龙景区打造,是贵州省自然教育基地、遵义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基地、遵义市首批校外劳动教育基地(农耕实践)、凤冈九龙生态农业园老年游学基地。
该基地全域面积20平方公里,以“山水为卷,人文为墨”为理念,植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主题,核心设计“吟诵+研学”,沿着“两湖夹一山”的生态骨架,于湖光山色间孕育出“九龙十八景”的独特风韵,以“研九山九水·学乐山乐水”的理念,构建自然景观与人文体验相交融的立体空间,开发洞穴非遗吟诵、雕版印刷、茶艺、射艺等适合全年龄段特色研学课程体系和社会科学普及知识,兼具休闲、娱乐、养生、体验、科研、教育、培训、研学等功能,一次性可容纳1000人研学团队。
站在江边,听“木船渡千军”的惊险故事,看当年红军搭建的浮桥遗迹,铭记“突破天险”的勇气。
中央红军强渡乌江迴龙场战斗遗址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大乌江镇,包含强渡乌江陈列馆、文化走廊、沿江步道、红军长征路线图广场、红军长征历史步道、纪念广场(含主题雕塑)等。强渡乌江陈列馆分为“战略转移”“转兵贵州”“突破乌江”“挺进遵义”四个部分,详细展示了红军突破乌江的历史过程。主题雕塑主体高度为19.35米,象征中央红军于1935年胜利突破乌江。
中央红军强渡乌江迴龙场战斗遗址是贵州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弘扬红军长征精神和长征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阵地。
走进“亚洲第一长洞”,乘小火车穿越溶洞,看石瀑、地下河、生物荧光奇观,秒变“地质探险家”。
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位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境内,公园以双河洞为核心,兼有温泉、喀斯特峡谷、峰丛、瀑布、奇峰异石、地质构造等为辅,地表、地下岩溶地质地貌景观浑然一体的岩溶地质公园。公园以喀斯特白云岩洞穴为主体,在园区内有世界级地质遗迹资源2处,国家级地质遗迹资源3处,省级地质遗迹资源14处、地方级地质遗迹资源29处,具有很高的科普、科研、科考价值。
2004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命名为“贵州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2006年被《环球时报》等全国32家都市类报纸评为“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之一”,2013年被贵州省科协、贵州省科技厅命名双河洞为“贵州省科普教育基地”,2020年被中国地质学会授予贵州省第一家“地学科普研学基地”。
从“吉他制造”到“音乐梦想”,参观全球最大吉他产业园,试弹“遵义制造”的国际大牌,感受“中国吉他之乡”的逆袭之路。
正安吉他文化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正安县城。吉他文化馆由6个展览区组成,分别是国际吉他发展史、园区吉他发展史、吉他展览区、吉他演艺区、吉他销售体验区、电商直播间,集聚了整个正安吉他产业园区的精华。吉他大师工作室以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由顶级乐器制作大师张维义创办。正安吉他文化馆是中国首个以吉他文化为主题的综合性展馆,作为正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展示窗口,集中呈现了全球吉他产业发展脉络与正安吉他产业从无到有的奋斗历程。
正安县吉他文化馆作为文旅融合发展的典范,不仅记载着正安人“务本求实、敢为人先”的精神传承,更通过《吉他兄弟》等文化IP的传播,持续奏响中国民族品牌走向世界的时代强音。
跳傩舞、看傩戏、穿民族服饰,在“世界最大傩文化建筑群”里,揭开“中国戏剧活化石”的神秘面纱。
中国傩城景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磏镇文家坝,是中国傩戏学会授牌的傩戏文化研究中心,是当今世界较大的傩文化古城。整体布局契合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原理,融入福、禄、寿、喜、财祥瑞元素。在继承和发扬原始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新的时代特征,以科学的规划和精心的打造,集中展示出傩文化的精髓。非物质文化遗产——傩戏,被称为“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远古时代图腾崇拜时期的一种祭祀仪式。傩戏、傩祭、傩舞承载着仡佬族人祈福纳祥,祛病消灾的美好愿景。
在中国傩城,你可以欣赏到众多著名的傩戏表演,其中,古人祭祀活动的剧目,独特的傩技表演。
仡佬族民族文化博物馆+仡佬之源景区:听文物讲述“濮人后裔”的千年迁徙史,逛龙潭古寨、拜九天母石,尝“三幺台”九道仡佬宴,沉浸式体验“山地民族”的智慧与浪漫。
仡佬族民族文化博物馆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街道洪渡河畔,建于2016年,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馆藏文物1400余件,国家一级文物3件,二级文物2件。
仡佬族是贵州的世居民族之一,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类文化在这里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交相辉映。仡佬民族博物馆是国家3A级旅游景区,是遵义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
仡佬之源景区位于贵州省遵义市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大坪街道洪渡河畔,是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着力构建的“渝黔人文旅游新区、中国仡佬文化中心”“全国仡佬族同胞寻根溯源、祭天朝祖圣地”及“国内新的休闲养生、文化旅游目的地”,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
仡佬之源景区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九天母石景区,二是龙潭古寨景区,包括一园(洪渡河仡佬文化主题公园)三区(仡佬风情小镇开发区、文化产业集聚区、旅游产业发展区)和洪渡河水上乐园、亲子乐园,古寨游览,九天水榭文化商街、南门商街。核心区内的九天母石,是世界仡佬之源、仡佬族胞祭天朝祖的圣地;龙潭仡佬古寨,是世界仡佬文化和丹砂文化中心。
“幺台”是当地方言,即结束的意思。三幺台,就是席分三台,即茶席、酒席、饭席。三幺台作为仡佬族人家待客的最高食俗礼仪,其间无论是主客入座的座位,还是餐桌上碗碟的摆盘,都有特定的礼仪和规矩。三幺台每席菜肴的数量均为九碗,取“九九归一”之义。在仡佬族文化中,对远道而来的客人最为隆重的待客礼节便是动用三幺台,每逢嫁娶、寿庆、建房、节日宴请等,仡佬族人民也要动用“三幺台”。
遵义人文社科的魅力,藏在红军长征的脚印里,刻在古镇老宅的雕梁上,晕染在山水丹霞的画卷中,流淌在仡佬苗族的歌舞饮食里。让我们沿着社科研学线路,走进遵义的“前世今生”,在行走中读懂这座城市的精神与灵魂。
即刻出发,一起解锁遵义人文社科研学的N种打开方式,快来打卡专属于你的遵义人文社科记忆!
主管QQ
站内信联系电子邮箱
站内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