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恶劣的环境,简直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艰辛与困苦!
在长途跋涉中,常常是挨饿受冻,跟敌人斗智斗勇,稍有不慎,便可能危及生命……
2013年,她凭借《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一书获得茅台杯人民文学奖优秀散文奖。
在哥哥姐姐的照顾与鼓励下,她凭借坚韧的意志力,历经草地、雪山的艰难行程。
在母亲牺牲时,向轩只有2岁。1933年,他年仅7岁便投身红军,随贺龙征战四方。
回忆当时的情景,向轩曾说:“那时,我还是个孩子,站岗、放哨时总爱调皮,最喜欢在稻田里奔跑。”
在随部队行进至陕北、延安,最后进入大西南的过程中,向轩身上共受了26处伤,至今体内仍留有弹片。
王新兰生于1924年,四川宣汉人。1933年,红四军进入四川,她当时年仅9岁。
在姐姐的鼓励下,她鼓起勇气加入红军,被分配到红四军政治部宣传委员会工作。
她与战友们一起,翻山越岭,穿越冰雪,不论遭遇多大的苦难,都从未掉队,也从不喊累。
后来,她嫁给了开国上将萧华,两人携手走过46年的风雨人生。她最终被授予上校军衔。
她负责队里的宣传工作,为了激励队友,她学会了山歌、快板、打小鼓等多种表演形式。
然而,在行军途中,张爱红感染了伤寒,身体极度虚弱。为了不拖累队伍,她多次请求留下,但最终在同伴们的鼓励和照顾下,她挺了过来。
1935年,年仅12岁的杨世才离开家乡,跟随红四方面军踏上了长征的征程。
出发前,他把一块布币留给母亲,作为将来回家时的盘缠。布币长19.5厘米,宽8.5厘米,母亲舍不得用它,视如珍宝。
马忆湘生于1923年,湖南永顺人。11岁时,她成为童养媳,然而公婆的暴虐生活让她忍无可忍,最终逃回了家。
这时,贺龙带领的部队正好经过她的家乡,她听说红军对待人民非常好,决定加入他们。
1955年,马忆湘被授予少校军衔。她的长篇小说《朝阳花》被誉为红色经典之一。
11、12岁时,我们大多数还在无忧无虑地玩耍,满身泥巴,不知天高地厚……
而这些年纪相仿的孩子们,却在为国家的未来奋勇拼搏,走过了如此艰难的长征路。
他们的一生,充满了革命与战斗的意义,始终没有放弃为民族独立与解放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