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月的一个凌晨时分,桂系部队悄然抵达广西灌阳县的洪水菁村。村里的人们纷纷好奇地涌向村口,注视着这支神秘的部队。大家注意到,这些士兵虽然手持武器,却没有任何进攻的迹象,相反,他们在洪水菁村周围的山野中到处搜寻,好像在寻找某样东西。
这支部队的举动让附近的村民感到困惑,但也引起了他们的极大兴趣。整整十五天里,这支桂系军队在洪水菁村周围挖掘、搜寻,似乎没有放弃任何一寸土地。尽管村民们耐心地观看着这个过程,然而,结果却并不如预期。当这支部队离开时,除了几支破旧的外,几乎什么也没找到。然而,令当地村民惊讶的是,部队撤离后,每天都会有人前来洪水菁村挖掘。
那么,洪水菁村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为何如此多人趋之若鹜地前来挖掘?这个村庄到底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情呢?
回顾一年前的1934年10月,红军的中央机关与8.6万人的队伍开始了艰难的长征。为了彻底消灭红军,蒋介石再次派遣大军进行“围剿”。由于红军队伍庞大,物资繁重,行进速度极为缓慢,直到一个月后,红军才突破了敌军的三道防线。然而,长时间的艰苦战斗和沉重的负担,严重削弱了红军的战斗力,这也为后来的湘江战役带来了巨大的伤亡。
10月22日,蒋介石亲自带领军队制定了“将红军消灭于湘江以东”的计划,试图围剿红军。然而,白崇禧担心红军会占领广西,立即调集部队进行封锁。正因为如此,湘桂边界的兵力变得薄弱,红军借此机会渡过湘江,突破敌人的第四道封锁线,向西延山进发。
然而,由于道路狭窄,红军携带大量辎重,渡过湘江的先头部队很快陷入困境,后续部队迟迟未能赶到。第二天上午,桂系主力赶到湘江,随即对湘江两岸的红军发动猛烈攻击。飞机提供空中支援,敌人企图夺回渡河阵地,并一举消灭湘江两岸的红军。
尽管红军浴血奋战,最终完成了保护党中央渡过湘江、到达西延山的任务,但红五军团34师和13师仍被敌人阻截在湘江东岸。34师全体官兵在极端条件下协助13师突破敌人封锁线师的士兵却永远留在了湘江东岸。
随着军队完全封锁了湘江渡口,34师师长陈树湘意识到渡河无望,于是命令部队就地分散,并展开游击战。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34师的将士毫不退缩,英勇作战,直至只剩最后一人。身负重伤的陈树湘,为了避免成为俘虏,最终选择了自尽。
湘江战役是红军历史上最为惨烈的一战,红军的兵力从出发时的8万余人锐减至仅剩3万,湘江的水面几乎被血染红。当地百姓长达三个月都不敢饮用湘江水。在看到34师遭遇惨烈战况后,红五军团下令乔明增率小分队偷偷渡过湘江,去收容34师的残余部队。
乔明增和小分队带着六担银元和三担枪,趁着战斗间隙潜入对岸,但当他们到达时,令他震惊的是,所有红军残兵已被敌人歼灭。乔明增无奈地回到了湘江东岸,准备继续返回组织。
为了避免敌人追踪,乔明增决定埋下银元和,选择在洪水菁村的几棵枫树下隐藏这笔财物。不久后,敌军发现了他们的踪迹,乔明增带领小分队与敌人展开短暂交火,最终命令部队散开撤离。乔明增受伤逃亡,几经艰难,最终到达塘尾巴村,遇到了当地农民文永遂。
文永遂见乔明增伤势严重,便主动提供帮助,并请他暂时留宿。乔明增借机在文永遂家中休养,也顺便寻找组织的线索。在相处过程中,乔明增渐渐信任了文永遂,并决定留在村里帮助他种田,借此掩护自己,也方便继续进行革命工作。
乔明增开始在村里帮忙种地,并与文永遂一家逐渐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村民们对乔明增的身份产生了怀疑。一天晚上,文永遂将一些村民的言论告诉乔明增,暗示银元的秘密可能已经被知晓。
乔明增陷入了两难境地。原本这些银元是为了红军战士的安家费,而如今村民们急需帮助,他最终决定带着文永遂和几名村民前往洪水菁村挖掘银元。没想到,洪水菁村的村民早已蜂拥而至,四处寻找那笔银元。面对村民的贪婪,乔明增决定放弃寻找银元,并开始避免与村民的接触。
随着村民们愈加急切,乔明增的处境越来越危险。他知道,若不尽早离开,迟早会被当地的民团或敌军发现。最终,乔明增决定离开塘尾巴村,回到家乡山东肥城。经过十五个月的相处,乔明增和文永遂的友谊深厚,离别时,两人不禁泪眼相望。
在返回家乡后,乔明增开始恢复身体,父母为他开了一家面食店,日子渐渐安定下来。然而,乔明增始终无法忘记那六担银元和三担枪,心中不安,遂给文永遂写信,要求他保管好这些银元,等时机合适时交给组织。
然而,乔明增离开后的几年里,桂系部队和当地民团曾多次来洪水菁村挖掘,却始终未能找到这些银元。直到1938年,日军入侵山东,乔明增重新投身革命,加入了抗日自卫团,并成为八路军的一名指导员。在抗战期间,他向上级报告了埋藏银元的事情,但最终仍未能找到那笔财物。
1940年7月,乔明增在与伪军的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带着六担银元的秘密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