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红军四渡赤水危急关头周恩来建立疑兵成功迷惑敌人
时间:2025-08-08 03:16 点击次数:194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王明错误指挥的情况下,遭遇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惨败。由于战败,红军不得不放弃在瑞金多年建立的根据地,踏上了艰难的“长征”之路。

  中央红军的目标是穿越万里,从江西一路南迁至陕西,建立新的根据地。在这一过程中,红军与反动派展开了数百场血战,期间创造了许多经典的战斗范例。其中,四渡赤水更是堪称一段传世佳话!

  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场战斗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毛主席的英明指挥和红军士兵的英勇作战,更因为在背后有几支英雄的游击队默默贡献,尤其是川南游击队的无畏付出。

  1934年,湘江之战成为党史上最为险峻的一战之一。当时,中央红军的8万余人被30万军队围追堵截,红军被逼至湖南道县、宁远县和蓝山县一带,生死存亡的时刻来临!为了逃脱重围,红军唯一的出路是强行渡过湘江,进入广西。

  到了11月底,中央红军的先锋部队,包括第1、第3、第5、第8军团,开始了激烈的渡江行动。军立刻反应过来,迅速调动优势兵力展开拦截,湘江之战正式打响。

  第一阶段从12月1日至12月3日,红军在道县和水口等地尝试渡江,但遭到了国军的猛烈抵抗。经过三天的激战,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红一军团和红九军团的伤亡人数高达2万多。

  第二阶段发生在12月4日至12月6日,红军在湘江西岸展开反击,并与军进行殊死搏斗。面对着敌人的重重包围,红军连续发起冲锋,但由于敌军兵力和火力的优势,红军一度陷入困境,损失严重。

  第三阶段则是在12月7日至12月11日,红军终于突破敌军封锁,成功渡过湘江。然而,渡江的过程中,红军依然遭遇了敌机的空中轰炸,导致了大量人员和物资的损失。

  经过10天的艰苦战斗,中央红军的主力终于成功渡过湘江,但伤亡惨重,队伍人数从最初的8万锐减至3万。

  红军的突破令蒋介石愤怒不已,他立刻调集更多兵力,派出号称“国军战神”的薛岳,带领40万国军展开围剿。

  1935年,红军被迫转移至遵义,并在这里召开了中央会议,重新确立了的领导地位。在这之前,红军一直受到王明、博古等人错误的“左”倾路线指引,盲目与数十万兵力进行阵地战,结果在从江西到广西的过程中屡屡失败,给革命事业带来了巨大损失。

  经过这次深刻的教训,红军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开始采用所倡导的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在这种情况下,红军只有3万多人,而国军则有40万兵力,实力悬殊。决定利用川黔滇交界的赤水地区展开游击战,这里地势复杂,山川纵横,是进行游击战的理想场所。

  刚开始,红军在赤水地区频繁穿行,国军在薛岳的指挥下始终无法抓住红军的踪迹。然而,薛岳毕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战术家,他采用了堡垒战术,逐渐缩小了红军的活动空间,逼近了红军的阵地。如果继续如此,红军很可能会陷入敌人的包围圈,后果不堪设想。

  在这个危急时刻,周恩来提出了一个妙计——让游击队作为佯兵,迷惑敌人视线月,红军在扎西地区成立了川南游击队,作为诱敌的棋子。

  此时,红军正准备第二次渡过赤水河,占领遵义。但由于薛岳紧追不舍,红军的渡河计划一直未能实现。周恩来果断命令川南游击队开始行动,引开国军的主力,以便给中央红军争取更多的时间。

  2月9日,中央红军在扎西集结完成,国军在薛岳指挥下迅速追来,誓要彻底消灭红军。为了突破包围,红军决定迅速越过赤水河,向兵力薄弱的贵州地区进发。

  川南游击队则向西进攻,宣称自己是中央红军,从而吸引了薛岳的主力部队。此时,红军主力开始渡河。经过几天激烈的战斗,红军顺利渡过赤水河,并在贵州的桐梓地区与国军展开了激烈的对抗。出乎所有人的预料,红军在这一战中采取了回马枪战术,成功打乱了国军的节奏。

  薛岳此时意识到局势的变化,急忙命令部队向东追击,但红军已经占领了遵义,令薛岳追悔莫及。

  对川南游击队的表现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们的川南游击队是有功的,没有他们,渡过赤水河的战斗将会更加艰难。”

  为了进一步扩大游击战力,决定成立更多游击队,诸如黔北游击队等。然而,川南游击队虽然在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果,但随着红军主力的离开,游击队面临了极大的困境。

  一开始,川南游击队只有400人,成员多为各部队抽调的精锐。游击队需要伪装成中央红军,因此人员的数量和行动声势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兵员不足,难以制造足够的假象。

  游击队的政治主任徐策苦思冥想,最终想到一个办法——发动当地群众加入游击队,补充兵员。副队长提出可以在村里贴告示吸引青年加入,但徐策很快意识到,在敌人追击的情况下,根本没有机会去张贴告示。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时,意外的帮助出现了。当时,一支地方绿林武装头目王逸涛主动找上门,希望加入游击队。王逸涛曾加入过红军,并具有一定的军事素养,因此游击队决定接纳他并任命其为队长。

  然而,这一决定最终酿成大错。王逸涛并非真正的革命者,他加入游击队是为了个人利益,并且在红军离开后,面对艰苦的生活,他的忠诚出现了动摇。在受到家人的威胁后,王逸涛最终背叛了游击队,投靠了。

  他向提供游击队的位置,并帮助他们进行大规模搜捕。最终,川南游击队在一次埋伏中几乎全军覆没。尽管游击队稍后重建,但在王逸涛的持续打击下,最终还是完全解散。

  王逸涛因出卖同志、背叛革命,最终在1951年迎来了应得的惩罚。他被判处死刑,执行枪决。当时,群众纷纷表示痛快,认为当地的恶人终于得到了应有的报应。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Copyright © 2025 首页-长征娱乐注册-登录平台-最新注册地址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