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践行青年使命,7月14日—20日,西安明德理工学院“红途寻根·黄土铸魂”暑期社会实践队赴陕西延安开展系列活动。从红色旧址到乡村田野,从历史回响到时代新声,团队队员在这片红色沃土上,用脚步丈量历史的厚度,用眼睛捕捉时代的变迁,用心灵感受信仰的力量。
红色是延安最鲜明的底色,革命旧址与纪念馆则是承载历史记忆的“活教材”。实践团队沿着革命先辈的足迹,在一处处红色地标中追寻信仰的光芒。
实践队抵达延安后,首站便前往中共中央西北局旧址。该机构于1941年5月由陕甘宁边区中央局与西北工作委员会合并组建,是抗战时期党领导西北革命的核心枢纽。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逐一参观会议室、办公室与老一辈革命家的旧居。泛黄的文件、简朴的木桌、斑驳的煤油灯,无声诉说着西北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统筹西北革命工作、支援全国解放的艰辛历程。
延安革命纪念馆内,丰富的史料与实物构建起立体的历史长卷。该馆全面展示了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的辉煌历程,从红军长征抵达陕北的珍贵照片,到延安时期开展大生产运动的纺车、镢头,从党的七大召开时的珍贵影像,到同志“为人民服务”的手稿,每一件展品都串联起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通过参观,一件件文物让延安精神烙印在实践队成员心中。参观结束时,队员们主动与来自各地的参观群众交流采访,倾听他们与红色历史的联结,感受延安精神在不同群体中的传承与共鸣。
王家坪、枣园、杨家岭等革命旧址,则让队员们近距离感受老一辈革命家的生活与工作场景:王家坪军委旧址内,作战室的地图与电报机静静陈列。这里曾是八路军指挥中枢,、周恩来等领导人在此运筹帷幄,指挥了无数关键战役;在枣园革命旧址,实践队跟随讲解员的脚步,认真观摩旧址内一幅幅照片,一件件保存完好的办公用品、生活起居用品及珍贵历史文献,在“为人民服务”题词碑前,队员们集体重温入党誓词,誓言铿锵;杨家岭的中央大礼堂,红色的座椅整齐排列,见证了党的七大确立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的重要时刻。队员们表示,三处旧址串联起的,是人的智慧、初心与担当,这份精神将永远照亮前行之路。
革命年代的文艺工作者以笔为枪、以歌明志,用艺术的力量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实践团队走进文艺圣地,感受革命文艺的蓬勃生命力。
鲁迅艺术文学院旧址内,处处洋溢着文艺与革命交融的气息。馆内陈列的一幅幅珍贵画作、一件件历史文物,生动展现了延安时期文艺工作者们的创作热情与坚定信念。队员们在当年的排练厅轻声合唱革命歌曲,旋律穿越时空。“以笔为枪,以歌明志,这是文艺工作者的担当。”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学习鲁艺先辈们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文艺为武器,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大型实景演出《再回延安》则以沉浸式体验让历史“重现”。演出以一位老红军的回忆为主线,串联起长征会师、延安生活、南泥湾开垦、解放战争等重要场景。当演员们顶着“风雪”翻越“雪山”,当“军民”携手开垦荒地,当“亲人”在战火中重逢,队员们仿佛置身历史现场,不少人热泪盈眶。《再回延安》不仅是一场艺术盛宴,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演出结束后,队员们表示对“延安精神”的理解愈发深刻,在未来,将用实际行动来续写新时代的华美篇章!
从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斗到新时代的乡村振兴,延安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传承发展。实践团队走进南泥湾与“千万工程”示范村——赵家岸村,感受红色土地上的新变化。
在南泥湾,队员们实地感受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的当代延续。大生产运动纪念馆里,纺车、镢头、开荒工具等实物,讲述着八路军三五九旅“一把锄头一支枪,生产自给保卫党中央”的壮举;纪念馆外,昔日的荒山坡已变成万亩稻田。当地村民介绍,南泥湾依托红色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同时推进生态农业,使村民人均收入较十年前增长近3倍,真正让“南泥湾精神”结出了富民硕果。
在“百名学子访百村”系列活动中,实践团来到了“千万工程”示范村——河庄坪镇赵家岸村,在负责人的讲解下,队员们了解了村庄从革命时期到乡村振兴的变迁,通过“三变改革”实施产业转型,建成“兀里红谣”窑洞民宿集群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一中心四片区”的发展格局,为乡村经济注入新活力。
随后,实践团参观了正大宏园林,基地负责人蔡小妮同志向实践队成员全面介绍了园林发展的历程。在党建引领下,该园林孕育并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五美”企业文化。队员们在此举行了一次宣讲活动,依托专业知识,进行了病虫害智能预警技术的科普教育以及详细解读了绿植市场营销与成本核算的关键要素,受到了村民们的热烈欢迎。宣讲结束后,实践队成员还与负责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了解了他们在乡村振兴中遇到的困难与需求,并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队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七天的延安之行,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更是一堂生动的实践课程,让队员们在红色土地上筑牢了理想信念,在乡村振兴一线看到了时代发展。大家纷纷表示,将以此次实践为契机,传承延安精神,勇担时代使命,把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力量,让青春在助力乡村振兴、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