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等领导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第 24师、第 10 师一部、第四十一军第 25师(叶挺独立团扩编)、第二十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等部,共 2万余人举行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反动派的第一枪,标志着中国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保存下来的南昌起义军与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正式组成了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33年6月30日,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每年8月1日为中国工农红军纪念日。同年7月1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批准了这个决定。从此,“八一”成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节。
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这一光荣称谓并不是中国领导的人民军队一诞生就有的。在不同的革命历史阶段,有着不同的称谓,其前身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中国工农革命军、中国工农红军和抗日战争时期的八路军、新四军,解放战争时期确立为“中国人民解放军”。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了“八七会议”,向全党明确提出创建“真正人民的军队”的任务。9月,在部署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时,将参加起义的革命武装统一整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1928年5月后,各地工农革命军陆续改称为红军。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8月25日,中共宣布由原西北主力红军(即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和陕北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分别任正、副总指挥。
1937年10月12日,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湘、赣、闽、粤、浙、鄂、豫、皖南方8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副军长,辖4个支队,共1万余人。
第一次真正使用“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是在1946年。1946年10月3日,《解放日报》在《为实现一月停战协定及政协决议而斗争》的社论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1947年10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发表,这是全军性改称“人民解放军”的重要标志。到1948年初,全军各部队均改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1948年11月1日,中共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团以上各部队均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徽,为镶有金黄色边的五角红星,中嵌金黄色“八一”两字,亦称“八一”军徽。红星象征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八一”表示1927年8月1日中国人发动南昌起义,中国人民解放军从此诞生。
1949年6月,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布命令,规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样式为:旗幅为红底,长方形,横竖为5∶4,靠旗杆上方缀金黄色五角星和“八一”两字,故简称“八一”军旗。五角星和“八一”两字表示中国人民解放军自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诞生以来,经过长期奋斗,正以灿烂的星光普照全国。
朱德率4000将士死守梅江韩江,为主力转移血战三昼夜。留存火种的800人后来成为井冈山会师核心力量,史称“军史最悲壮的断后”。
红军在湘江上游与军苦战5昼夜,最终从全州、兴安之间强渡湘江,突破了军的第四道封锁线,粉碎了蒋介石围歼中央红军于湘江以东的企图。但是,也为此付出了极为惨重的代价,由长征出发时的8万多人锐减至3万余人。
八路军115师在乔沟设伏:击毙日军板垣师团精锐千余人,摧毁汽车100余辆,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神话。
东北野战军4纵死守塔山村6昼夜,用血肉挡住11个师猛攻。战后阵地遗留7000余枚弹壳/平方米,铸就“攻不破的塔山”传奇。
志愿军20军59师177团6连,全连129名官兵在-40℃严寒中保持战斗姿态冻僵牺牲,美军指挥官目睹后脱帽致敬:“钢铁的军队才能铸就钢铁的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