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说清湘江战役三处阻击战场三支掩护的红军近乎全军覆没!
时间:2025-08-13 07:51 点击次数:53

  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这句民谣在广西一带广为流传,承载了浓烈的历史记忆,它的起源正是红军长征中最为惨烈的一战——湘江战役。

  湘江之战中,红军需要面对三处重点的阻击战场,负责掩护的队伍几乎遭遇全军覆没,战斗过后,湘江一度被染成了血河,尸横遍野,堆积如山。多年后,当地人仍能在江边发现红军的遗骸。这场战斗,究竟有怎样的背景和经过?

  1934年10月,红军踏上了艰难的长征之路。在经过多次激烈的战斗后,他们突破了设下的三道防线,从湖南南部进入广西北部。面对红军一波波的推进,蒋介石并未感到威胁,反而轻松自信地设下了第四道防线,准备给红军致命一击。在蒋的眼中,红军的力量根本不足以对抗他。

  蒋介石一方面精心布置了湘江以东的防线,另一方面任命了极端的何键担任总指挥,并调动了九个师的军队在广西一带设伏,企图切断红军南下的道路。同时,蒋还在贵州一侧预设了“后招”,调动王家烈指挥的兵力进行包围。最终,方面集结了超过30万的兵力,准备进行全方位的阻击。

  然而,红军的形势不仅仅受到了来自敌人的压力。德国军事顾问李德的错误指挥,使红军的战术选择过于依赖撤退,且庞大的辎重给红军增加了沉重负担。陈毅元帅曾回忆道:“五六万人的队伍里,有一两万是负责辎重的民夫。队伍太长,走起来非常缓慢,从后方到前方需要三天,平均每天只能行进30到60里。”

  因此,红军决定采取分兵行动,尝试突破防线较为薄弱的区域,如全州、兴安等地。尽管心中充满疑问,红军战士依然义无反顾地向前推进,战斗的序幕也随之拉开。

  在这场决定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新圩、脚山铺、光华铺成为最为关键的战场,而其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也是这三个地方。特别是新圩阻击战,红军从新圩出发,距离湘江渡口仍有七八十里的路程,但此地却是敌人兵力密集之地。红三军团第五师和第六师第十八团在此奋力抗敌。尽管红军顽强抵抗,他们终究未能避免巨大的伤亡。红五军第五师的2000名战士阵亡,而第六师第十八团更是全军覆没。

  几天后,脚山铺战斗爆发。脚山铺距离渡口不到25公里,红军若能顺利突破这里,便能接近渡江。然而,敌我实力悬殊,红军在这里仅有不到一万人的兵力,而敌军却有六七万。激战持续了三天两夜,红军最终获得胜利,但代价极其惨重。红一团的伤亡达到6000人,红三团、红四团、红五团也损失惨重。

  光华铺战斗规模虽然不大,但它对红军渡江至关重要。红三军团第四师在朱德和彭德怀的指挥下,坚守至12月1日,最终牺牲了2100多人。

  随着战斗的推进,红军的力量急剧消耗,三十四师作为总后卫部队,经历了最为惨烈的考验。在这场战斗的最后阶段,红军的兵力从最初的八万多人减少到仅剩3万余人。

  其中涌现出了许多英雄人物,其中最为人熟知的便是陈树湘和易荡平。陈树湘在12月初的突围中被敌军俘虏,为了不被敌人羞辱,他在昏迷中苏醒,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尊严。易荡平也在脚山铺战斗中负伤,见敌军即将逼近,为了不成为俘虏,他最终选择了自尽,年仅26岁。

  在这场悲壮的战斗中,红军的牺牲无数,湘江也因此成了血河。这种惨烈的历史记忆,在广西民间流传成了“三年不饮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的民谣,象征着当地人民对红军英雄血肉的永远纪念,也反映了湘江水和鱼中所含的深沉历史与敬仰。

Copyright © 2025 首页-长征娱乐注册-登录平台-最新注册地址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