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10月,红军在中央苏区经历了第五次反“围剿”的惨痛失败,被迫踏上了长征的艰辛之路。这一段旅程跨越了十几个省份,长达二万五千里,充满了艰难和挑战。
那么,长征的这一构想最初是由谁提出的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广为人知。实际上,提出这一战略思想的正是由共产国际派遣的军事顾问——李德。早在1934年春季,李德就对博古提出警示:“我们需要准备一次重大的战略转移。”这便是关于长征的最早构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变得愈发严峻。4月,广昌失陷,敌军迅速占领了中央苏区的核心地区。到了5月,中央书记处经过慎重研究,决定将红军的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并寻求共产国际的指导。在接下来的六七月间,博古与李德急忙从前线返回瑞金,随即向共产国际报告了这一紧急情况,得到了批准,决定实施战略转移。由此,长征的准备工作在为数不多的中央领导人之间开始了秘密筹备。到了7月,中央决定以第七军团为基石,组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的先遣队,向闽浙皖方向挺进。而在同一个月的下旬,中革军委则下令第六军团撤出湘赣边的根据地,向湖南中部移动。这两支部队的行动,不禁让周恩来感慨:“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调敌。”
为何会有这样的描述呢?因为最初党中央对中央红军主力的战略计划并不像后来的长征那样走得那么遥远,仅仅打算到湘鄂西地区与红六军团会合,设立全新的革命根据地。而这一战略初衷的改变,源于毛主席的深思熟虑。1934年12月,在红军遭受重大挫折之后,毛主席在黎平会议上提出了转向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贵州地区,最终拯救了红军的决策。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与《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旗帜下》这两本书详细记录了这一伟大的历史转变过程及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作为该社年度畅销书,它们的销量已突破百万册,成为读者心目中深受喜爱的红色历史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