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四渡赤水”后红军上上下下才对彻底服从
时间:2025-06-24 12:13 点击次数:175

  “四渡赤水”是红军长征中无法绕过的一场关键战役,它不仅展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成为了红军历史中的一大亮点。1935年,在的指挥下,红军在赤水河上游四次渡河,将蒋介石调动的40万军队巧妙甩开,为红军赢得了生死攸关的时刻。这场战斗不仅从根本上保住了红军的主力,还让在红军中的威望达到了巅峰,彻底赢得了全军上下的信任与服从。

  要谈“四渡赤水”,我们得从1935年1月在贵州遵义举行的那次历史性会议开始。那时,红军在长征途中经历了惨痛的湘江战役,部队从原来的八万多人锐减到三万多,士气低迷,面临着空前的困境。会议上,红军将领们纷纷对当时领导的博古与李德提出了强烈的批评,认为他们的“左”倾策略导致了红军的失败。在此关键时刻,被推上了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位置,负责军事指挥。

  然而,的领导地位并非一蹴而就。尽管遵义会议让他暂时掌握了权力,但红军内部对他的能力并没有完全信服。很多将领,尤其是那些长期被“左”倾派影响的高层,仍然对的军事理论和战术有所疑虑。他们担心以往在井冈山的游击战经验无法适应大规模的兵团作战,认为他的战略可能行不通。因此,尽管他已经成为了领导核心,但如何赢得红军上下的完全信任,还需要通过一场关键的战役来证明。

  “四渡赤水”发生在遵义会议后的1月至3月,正是红军面临最严峻生死考验的时刻。蒋介石调集了40万精锐部队,意图将红军困死在乌江西北。如果红军没有出奇制胜的策略,这次围剿几乎就是致命的。临危受命,带领红军展开了一场如戏剧般的巧妙反击。

  红军在遵义会议后不久,决定在土城与敌人决战,企图集中兵力击败川军并打开北上通道。但情报出错,川军的兵力远超预期,导致这场战斗惨败,红军损失惨重。因此受到了来自一些将领的质疑,甚至有领导如博古当时冷嘲热讽地批评他。不过,始终没有慌乱,而是选择了撤退保全力量。他果断地决定带领红军于1月29日渡过赤水河,转进川南,并放弃了原先北渡长江的计划,转而前往云南扎西。

  这种迅速且灵活的应变让蒋介石的军队猝不及防,虽然川军紧随其后,但已经带领红军成功摆脱了包围。这一系列举动充分体现了他对敌情的敏锐洞察与果敢决策。

  2月,在扎西召开了会议,系统总结了土城战斗的教训,并决定东进,再次渡过赤水,目标直指遵义。2月18日到21日,红军发动了二渡赤水,一举攻下了娄山关和遵义城。此役不仅歼灭了两个师和八个团,俘虏了三千余人,还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这是红军长征以来的首次大胜,士气大振,红军将士对的信任开始逐步加深。

  然而,蒋介石并没有就此罢休,又派重兵围堵过来。3月10日,军试图强攻鼓新场,分析形势后坚决拒绝,认为硬碰硬无异于自杀,他决定通过“调虎离山”战术让敌人陷入混乱。经过与周恩来的彻夜商讨,决定放弃正面交锋,3月16日至17日,红军发动了三渡赤水,假装向西北进军,成功诱敌深入,将敌人主力调离。

  3月21日,趁机发起四渡赤水,他决定带领红军折返回贵州,并南渡乌江,直扑贵阳。这一举措让蒋介石大为震惊,他立刻调遣滇军增援,但这也恰好为空出了云南,红军趁机向西进发,最终抢渡金沙江,彻底摆脱了追击的敌军。

  这场战斗的胜利,改变了红军的命运,也为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这次巧妙的战略,不仅成功地引导红军脱险,还赢得了所有将领和士兵的绝对信服,特别是一些原本对他存有疑虑的高级指挥官,如和,在这场胜利之后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戒备,纷纷表示全力支持。

  在此过程中,推动了一个更为高效的指挥体系,成立了由他、周恩来、王稼祥三人组成的军事指挥小组,确保了决策的迅速和执行的高效。军队的行动不再是各自为政,而是高度统一,效率提升,军心大振。红军将士深知,只有在,红军才有未来。

  “四渡赤水”不仅是一场惊心动魄的军事翻盘,它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一胜利使红军成功突破了设下的包围圈,保住了生力军,为后来的金沙江、泸定桥战役、草地战役等奠定了坚实基础。1936年,红军在甘肃会宁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完成。没有“四渡赤水”,红军很可能就此全军覆没,之后的革命也将无从谈起。

  此战后,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彻底巩固。过去的怀疑与争议一扫而空,红军内部再无任何人敢质疑他的指挥能力。长征结束后,中共迅速在陕北扎根,成为核心领导人,带领红军打响抗日战争的第一枪。1937年抗战爆发后,领导的八路军和新四军成为抵抗日军的主力,为国家的解放立下赫赫战功。

  “四渡赤水”被誉为军事思想中的巅峰之作,它的战略理念——灵活机动、避实击虚,成为了解放军的基本战术,也深深影响了中国后来的革命。无论是三大战役,还是抗美援朝,的这一战略都得到了运用。说它是革命史的转折点,一点也不为过。

  后人对“四渡赤水”充满赞誉,称它为“神来之笔”。这场战役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胜利,它让红军从分裂的状态走向了团结,为革命积累了宝贵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证明了不仅有理论上的智慧,更具备实际操作的能力,能够带领红军走出绝境。

  有人可能会问,井冈山时期不也有辉煌表现吗?为什么到了“四渡赤水”才彻底服人?事实上,井冈山时期的红军规模较小,敌人也相对弱小,影响力有限。而长征时,红军面对的是生死攸关的严峻局面,在这一极端困境下成功逆转,才真正让所有人刮目相看,最终赢得了全军上下的绝对信任。

  “四渡赤水”之后,红军继续北上,1935年6月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尽管后来张国焘分裂,但坚持北上抗日,带领中央红军进入陕西吴起镇,1936年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长征的胜利完成。抗战爆发后,他继续带领八路军、新四军打击日军,直至1949年推翻国民政府,建立了新中国。

Copyright © 2025 首页-长征娱乐注册-登录平台-最新注册地址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