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媒:红军长征能胜利是因为蒋介石故意“放水”吗?
时间:2025-06-24 20:48 点击次数:173

  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天上有飞机侦察轰炸的艰难处境下,红军历经千山万水,经过数百次的战役战斗,终于实现了三军胜利会师。当年的万里长征堪称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奇迹。然而,近年却有人声称,红军长征之所以成功,是蒋介石故意“放水”。一些媒体不加分辨就进行转载,别有用心者还借题发挥,大肆炒作。

  蒋介石次子蒋纬国在其口述自传中就说:“当时与其说是没有包围成功而被中共突围,不如说是我们放水。”其目的,是为了让“中央的力量在那个时候第一次正式进入到西南地区”——因为蒋介石已预见到:“日本早晚会侵略我们,到那个时候,我们要建立大后方,要及时让下江的工业往西南转移。”蒋纬国还称:“以当时的情况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政治战略,我们随着共军进入云贵川,使中国达成真正的统一。”

  理由1:如果蒋介石故意“放水”红军去西南,那不设封锁线岂不更便于红军西撤和中央军尾随吗?

  事实:第五次“围剿”后期,蒋介石为避免损失过大,故运用“驱其离巢”之策略,在西面留出缺口,同时加大其他方向的压力,逼迫红军西走。这主要是出于他对“剿共”军事形势的考量,从表面上看虽貌似“放水”,但其实乃是欲擒故纵,他早已在“远处张网”,部署了多道封锁线。

  事实:中央红军突围后不久,蒋介石便在日记中勉励自己:“不可错过剿匪成功之大好机会。”并不断调兵遣将,严令追堵,企图用多道封锁线剿灭红军,“务歼灭窜匪于湘水以东”“阻其入黔”。据军追堵红军长征档案史料证实,为阻止红军“西窜”,蒋介石还曾颁发过“剿匪计划大纲”,明确要求各军“期于湘水以东地区,将匪扑灭”,如计划失败,则应防止“该匪能长驱入黔、会合川匪及蔓延湘西,与贺萧合股”。这一时期,他最担心中央红军沿红六军团西征故道,经黔东北上,与湘西二、六军团或川北红四方面军会合,因此企图在湘桂黔边予以全歼,不让其进入贵州。

  理由3:如果蒋介石有意驱赶红军去四川,红军又怎会北渡长江受阻,以至于不得不四渡赤水、费尽周折?

  事实:红军进入贵州后,蒋介石虽然开始将追剿红军和统一西南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考虑,以求一石二鸟,但在其内心中,“此时仍以先破为要也”,所以频繁调动各部防堵,并无驱赶红军进入四川之意。蒋介石下达给薛岳等前线将领的指示明确就表示,“不顾一切,跟匪穷追,最为紧要”,“所谓斩草除根,此其时矣”。此后在红军经金沙江、大渡河北上期间,蒋介石同样兴师动众,处心积虑欲消灭红军,并在日记中对未能达此目的屡屡表示懊恼。

  理由4:“释放共产国际联络员换回蒋经国”的建议都被蒋介石回绝了,他又怎么可能因此放弃剿的大好机会呢?

  事实:1934年7月7日,蒋介石曾在日记中明确表示:“非消灭赣匪,不能与俄谈话。”此种必欲除之而后快之语,足见其决心。况且,当宋庆龄于1931年建议释放共产国际联络员牛兰夫妇以遣返蒋经国时,蒋介石都坚决回绝:“余宁使经儿不还,或任被苏俄残杀,决不愿以害国之罪犯而换我亲子也。”

  尽管蒋介石本人不曾“放水”,但各地方实力派则确实屡屡敷衍。除了粤系借道以及桂系对红军实行“送客式的追击,敲梆式的防堵”,川军也不乏对红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四川军阀邓锡侯曾对部下面授机宜:“追击部队应与共军保持一日距离,既不失共军行踪,也不认真追击,放放空枪空炮,只要能上报就算了事。”

  时任川军第三师副团长的奉伯常也回忆:“在尾追途中,红军停我停,等红军走了又才前进。每日侦询土人和因伤病散失的红军,了解中央红军走向,上报应付蒋中央。”从这个意义上说,尽管蒋介石本人不曾“放水”,但各地方实力派则确实屡屡敷衍。

  中央军在红军飘忽无常、行动迅猛的打击下,几乎是兵无斗志。这从蒋介石的一些史料中可以窥得一斑。

  1935年4月4日,蒋介石电责部下:“查现在大部股匪,任意窜渡大河巨川。而我防守部队,不能于匪窜渡之际及时制止,或于匪渡河之际击其半渡。甚至匪之主力已经渡过,而我军迄无查觉。军队如此腐败,实所罕见。……上下相率懒慢怠忽,敷衍塞责。……军人至此,可谓无耻之极。”

  4月8日,他又严责吴奇伟追击红军不力:“对此区区残匪,既不敢进攻,犹恐被匪诱入夹击……如此旷日持久,怕匪畏匪,尚能革命乎?此(非)剿匪而乃避匪,最后纵匪之逃窜而已。军人至此,精神安在?”21日,蒋介石还曾在日记中记载:“薛部之无组织与其卫兵之无训练,思之忧虑。”

  三大主力红军举行的万里长征,经过了十多个省和十几个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儿女踊跃参军参战,积极救治、保护红军伤病员,无私地提供粮草、衣被、资财,为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当时仅红一方面军、红二、六军团在云贵川三省就有近2万名各族青年加人了红军队伍。许多地方参军参战的场面非常感人,有父送子、妻送夫、父子、夫妻、弟兄或一家人父子母女共同参军的情况。

  从1935年4月至1936年8月,红军三大主力红军过境阿坝,驻留共16个月之久。阿坝藏、羌、回人民共为红军筹粮2000至3000万斤,大小牲畜20万头,土盐5000余斤,及大量牛肉、食油、蔬菜等。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先后途经陇南,陇南人民筹集了数十万斤粮食支援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能在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和极端艰难、险象环生的困境中,不断地、奇迹般地绝处逢生,取得“三军大会师”的辉煌胜利,最主要因为红军正确的军事指挥和将士的浴血拼搏。

  特别是遵义会议后重新开始领导红军,随机应变,实行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走出了一步步好棋。红军充分发扬运动战的优长,在广阔的战场上声东击西,忽南忽北,不断调动和迷惑敌人,先后四渡赤水,并乘虚南渡乌江,跳出了优势敌军的包围圈。接着,威逼贵阳,分兵黔东,进军云南,巧渡金沙江,粉碎了敌人彻底消灭红军的企图,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

  在长征中,红军战士浴血拼搏,顽强战斗。红一方面军在突围渡过湘江后,86800余人的部队共折损52500余人(称“折损过半”)。殿后部队红五军团34师未能过江,全部阵亡。师长陈树湘被俘后,敌人将其放入担架邀功请赏,陈扯断自己的肠子,壮烈牺牲,年仅29岁。

  总之,追剿失败、红军长征胜利是由诸多因素造成的,所谓蒋介石“放水”说纯属臆测,与事实相去甚远。或许蒋介石的某些决策在客观上有利于红军突围,但至少其主观上从未有意“放水”。说长征胜利是因为蒋介石“放水”,不仅是往长征伟大壮举上泼污水,也是往长征中牺牲的烈士身上泼污水,更是向人民军队泼污水。(资料来源: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历史研究、江西社会科学、福建党史月刊、湘潮)

Copyright © 2025 首页-长征娱乐注册-登录平台-最新注册地址 TXT地图 HTML地图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