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历史统计,红军将领在长征中的平均年龄为25岁,而20岁以下的年轻战士人数几乎占到了整个部队的一半。
其中,有一位特别的小战士,他在参与长征时仅九岁,是红军中最年轻的战士之一。1955年,凭借着丰富的革命经历,他荣幸地参与了授衔仪式。那么,这位年仅九岁的小战士为何会参与长征?他又因为怎样的功绩被授予了军衔?
虽然现在很多人可能不太熟悉他的名字,但提起他的舅舅——贺龙元帅,几乎无人不知。
向轩的母亲贺满姑是贺龙的亲妹妹。或许因为家风的影响,贺家人自小便拥有强烈的侠义精神和革命情怀,贺满姑自然也不例外。在同龄女孩还在学习绣花做饭时,她已经从哥哥那里得到了两把枪,毅然投入到了革命的浪潮中。
在大革命失败之后,为了支持哥哥贺龙继续战斗,贺满姑和姐姐贺英在家乡组织了游击队,领导农民进行起义反抗。
那年,贺龙与周逸群等人回乡策划桑植起义,贺满姑将收缴的所有武器交给了哥哥,并全力支持起义。然而,由于形势非常危急,贺龙决定带领部队撤离桑植,前往石门。而贺满姑及其部队留守在后方,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她们苦苦抵挡。
最终,虽然她们成功突破包围,却与贺英失联。没有办法,她只能带领队伍撤到永顺一带继续坚持。
然而,由于叛徒的告密,部队在转移途中遭到了张恒如部队的突袭。在敌人压倒性力量的攻击下,贺满姑和她的三个孩子最终被捕。年仅三岁的向轩也在其中。
在敌人的审讯中,贺满姑受尽酷刑,被逼问贺龙及贺英的下落。但她始终坚贞不屈,绝不向敌人妥协。敌人无奈之下,将她押上刑场,年仅30岁的贺满姑壮烈牺牲。
在贺满姑被捕后,贺英开始不遗余力地展开营救。虽然三个孩子被释放,但贺满姑却未能幸免。
得知妹妹的牺牲,贺家人深感痛惜,但这更加坚定了他们继续抗敌的决心。为了照顾向轩,贺英将他带回家中,亲自抚养。
从那时起,向轩正式认贺英为母亲,开始了艰苦的成长历程。贺英从小教他骑马射枪,培养他成为一名勇敢的革命战士。
向轩也不负众望,三岁时就开始学习使用武器,成为根据地儿童队的小头领。每次有紧急任务,他总是第一个抢着上,无论是传递情报,还是掩护队伍,他总能圆满完成。
贺英为保护队伍撤离,孤身与敌人展开激烈交火,但敌人数量庞大,她很快便陷入了困境。最终,她被敌人击中腹部和腿部,意识到自己无法逃脱,她急忙将向轩拉到身边,并交给他一个包袱。
包袱里装着贺英的所有家当——两个戒指、五块银元和一把小手枪。她叮嘱向轩无论如何都要将这些东西交给贺龙。
向轩极不愿离开母亲,一直紧紧拉住她,眼中充满了泪水。敌人的炮火愈发接近,贺英用力推开他,严厉地喊道:“不要哭,去找红军,去找大舅!”
贺英在敌人占领根据地后壮烈牺牲,而她的二妹贺戊妹在逃亡过程中也被捕,最终牺牲。游击队几乎全军覆没,而年仅7岁的向轩凭借对山地的熟悉,成功躲避了敌人。
贺龙捧着带血的包裹,心情沉痛不已。三姐妹的牺牲给贺家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她们的革命意志却深深植根在贺家人的心中。
自此,贺龙将向轩带在身边抚养,并让他正式加入红军。七岁的向轩,成了部队中年龄最小的战士。
1935年,红二、六军团踏上了长征的道路。彼时的向轩已经九岁,他已是司令部通讯班的副班长。
贺龙曾考虑过将向轩留在老乡家中寄养,但身经百战的向轩,在战火中锤炼出的坚强意志让他坚定地要求跟随部队一起长征。经过深思熟虑,贺龙最终同意了他的请求。
在这艰难的旅途中,部队几乎每天都面临生死考验。跨越雪山,穿越草地,途中牺牲了许多战士,掉队的也数不胜数。然而,年幼的向轩依然坚持着,一步一步走完了这段艰辛的长征路。
他能够坚持走完长征,除了自身坚强的毅力,还得感谢战友们的悉心照顾。每次走在陡峭的山崖或者冰冷的雪地上,战士们总是拉着他的手,生怕他掉队。
虽然他成功度过了所有难关,但照顾他的战士中,许多人永远留在了草地上,英勇牺牲。
长征结束后,部队抵达陕北,向轩被贺龙安排在延安留学,希望他能受教育,成长为建设新中国的栋梁。然而,向轩却坚持要像其他战士一样上前线参战。得知此事后,毛主席笑着说:“这个小家伙,不愧是贺家的人啊!”
抗战爆发后,向轩如愿成为八路军120师的一名通讯员,随后调任工兵连副连长。在这期间,他与连长聂佩璋共同发明了“飞雷炮”,这种武器在淮海战役和荔北战役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随着时间的推移,向轩逐渐成为战斗序列的一员,开始参加南征北战。由于作战过于英勇,他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留下了26处伤疤,并失去了右眼。
1955年,中央进行第一次授衔仪式时,决定将向轩的军龄从1933年5月6日算起——那一年,他刚满七岁,便已拿起武器参加战斗。
此后,年仅29岁的向轩被授予了中校军衔,并在成都军区继续为军队建设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