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建筑外观,该建筑以“地球的红飘带”为主题,外观设计参考“中央红军长征路线图”。
贵州是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省份,是红军发展壮大之地,也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之地。2024年10月,全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红飘带”在贵阳正式运营,依托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等前沿技术,将长征路上悲壮雄浑的史诗转化为可触摸、可感知的沉浸式体验,年轻人在“行浸”中亲历长征的一个个伟大瞬间,受到强烈震撼,在光影中读懂:那抹穿越时空的红,既是先辈追寻的信仰之光,更是我辈奋进的精神坐标。
“突破”围剿封锁线,目睹“血战湘江”的悲壮场景;“置身”遵义会议会址,见证伟大历史转折点的诞生;顶着“雪花”与“寒风”,沉浸式体验“爬雪山、过草地”;抬头看向前方,年轻的红军战士在耳边呼喊:“别停下,往前走!”……这不是历史课本上的文字,而是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以下简称“红飘带”)里的真实场景。
“震撼人心”“值得一看”“热泪盈眶”……参观后的年轻人如此评价“红飘带”。这一幕新时代的数字长征路,让当今年轻人怀揣热血走入其中,在历史与科技的交织中,对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伟大长征精神刻骨铭记。
6月17日下午,“红飘带”展厅内熙熙攘攘,200余名来自贵州省贵定县树人中学的学生来到这里参观研学。
灯光未亮,学生们兴奋地低语着。突然,急促的鼓点声从四面传来,一盏巨大的马灯在前方倏地亮起,鲜红的党徽熠熠生辉,两旁的全息屏幕闪动起金色的名字。学生们神情肃穆,仰头望着屏幕上一个个流动的名字。这是他们当天观演剧目序章《无名英雄》的开场。
贵州是红军长征途经的重要省份,是红军发展壮大之地,也是中国革命从挫折走向胜利之地,很多重大事件与伟大转折都在这里发生。2024年10月,“红飘带”在贵阳正式运营,作为全国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域“行浸式”数字体验馆,以数字化形式全景再现长征之路,主要剧目《红飘带·伟大远征》分为《无名英雄》《血火洗礼》《伟大转折》《砥砺征途》《胜利丰碑》和《新时代新长征》6个篇章。
剧目以一盏马灯和一面党旗作为线索贯穿始终,马灯亮起、党旗高扬之处,观众跟随演员行进,见证长征途中的历史时刻。每一部分从不同叙事角度切入,通过影像、声音、光效、空间结构多维互动,还原红军长征的关键节点。
“震撼”是观众们最深切的感受。贵定县树人中学八年级学生彭雨馨说:“我看到红军长征时处境艰难,但他们一直追寻着那抹红、那道光,不懈前行。”
参观当日,记者看到不少观众一边用手机记录,一边悄悄拭去眼角的泪水,被红军长征中的艰难险阻和将士们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感动。
25岁的吴梅担任“红飘带”讲解员3年多,每场演出都能看到热泪盈眶的观众。令她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国庆节一位专程从外地来参观的退伍老兵。在第三篇章《砥砺征途》尾声,饰演红军战士的演员将一面巨大的红绸布传递给观众,完成传递后高喊:“敬礼!”
“那声‘敬礼’一出,90多岁的老爷子支撑着从轮椅上站起来,颤颤巍巍站定后,笔直地敬了个军礼,整整一分钟都没放下手,他身旁的女儿哭了出来。”吴梅说,老人敬礼时挺立的身影和坚定的神情,她一直历历在目。
AI虚拟交互、全息影像、全维度机械运动、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声场……“红飘带”的每个篇章都融入前沿科技元素。
在《伟大转折》篇章中,观众置身全维度影画场馆,坐在阶梯式机械运动座椅上,眼前一块块飞行屏投影出历史场景与人物,展现遵义会议的来龙去脉。在还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等历史场景时,多维度屏幕展示当时的战略推演、行军路线,在机械运动座椅的起伏中体会红军渡江的惊险。
“真的是身临其境。”贵定县树人中学历史教师张雅丽感叹,“时间线和事件还原得很准确、很清楚,比书本更容易让学生理解”。
14岁的彭雨馨对这个篇章印象深刻,在全息投影还原遵义会议场景时,她仿佛置身会议现场,感受到遵义会议伟大转折的历史意义。她坦言,此前自己和同学对“四渡赤水”记忆不深。观看数字演绎后,他们对其中出神入化的军事策略和行军路线感到震撼,“它在历史书上只是一句话,而通过现场体验式感受,我们都觉得热血沸腾”。
吴梅介绍,“红飘带”是贵州省的热门研学基地,在这里,党史不是书本里的文字,而是脚下震动的土地、耳边呼啸的风雪,观众的身体、眼睛和大脑都在沉浸式场景中同步“上课”。
“为全方位再现长征精神的伟大瞬间,场馆内时时有影像,处处有故事。”“红飘带”的总导演、总设计师王志鸥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的视效总监和奥林匹克主火炬总设计师。他介绍说,“红飘带”拥有复杂的实景异形显示系统,通过科技赋能“五感”,让观众全身心沉浸其中,切身体会红军战士崇高的革命信念与顽强意志。
在科技赋能之外,“红飘带”的人文叙事更精准地扣动年轻人的心弦。剧目中,战士的家书、少女的抉择、母亲的牺牲……许多台词和故事的演绎直击人心。“他是我们34师的师长陈树湘,宁愿生生扯断自己的肠子,也不当俘虏……”吴梅参与过五六千场剧目的导引,“台词都已经会背了”,但在向记者复述自己熟悉的台词时,她还是忍不住哽咽起来。
在社交平台上,“红飘带”被网友称作“打开贵州之旅的第一站”,广受年轻人好评。在王志鸥看来,“红飘带”之所以能在年轻观众中产生共鸣,关键在于“打破了传统红色教育的单向输出模式”。“这种沉浸式体验不是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构建起与当代青年的情感链接。”
“长征途中有太多感人的故事,很难尽数展现。在叙事上,我们更多聚焦普通战士的个体命运。”王志鸥表示,无论是陈树湘“宁断肠也不断脊梁”的壮烈,还是“金色鱼钩”背后的战友情谊,这些具象化的故事细节通过数字技术获得新的生命力。“科技让沉默的雕像开口说话,也让模糊的记忆清晰重现。”王志鸥说,“我们始终相信,真正打动年轻人的不是炫酷的技术,而是技术背后的人文温度和历史的厚度”。
今年是中国成立104周年,在“七一”来临之际参观“红飘带”,很多人有着更深切的感受。
在剧目的第四篇章《胜利丰碑》中,观众齐坐在特种影院里,黑暗中亮起荧荧灯光,饰演红军战士的演员提着一盏马灯点亮荧幕。超大弧形透声幕开始播放长征中的一幕幕砥砺时刻,现场观众共同感受新中国一路走来的坎坷与光辉。当《歌唱祖国》旋律响起时,大家情不自禁起身齐唱,随着歌声挥动起手中的五星红旗。望着屏幕上滚动播放的先辈名字,彭雨馨动容地说:“我感到我融入了他们,我也是其中的一分子。”
“长征从未止步。”影片在结尾处留下了这样一句话。走出展厅,很多学生在留言墙上写下所思所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我会想你们的,伟大的红军烈士”“爱国的红飘带,始终是青春的底色”……
巨大的红绸布在演员和观众手中传递。本文图片均由贵州长征文化数字艺术馆(红飘带)提供
28岁的李若林在参观后对记者说:“大家从红军演员手中接过红绸布依次传递时令人心潮澎湃,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要铭记历史,传承好长征精神,牢记使命,不忘来时路,才能走好未来路,走好我们新时代的长征路。”
接待了一批又一批观众,吴梅对自己的角色定位有了新的认知。以前,她认为讲解员是一个讲述者,“把稿子背熟就行”。后来,她认识到自己是一个传播者,要把红色的种子种到大家心里。为了讲好“四渡赤水”,她看了100多遍相关军事推演视频,自己画行军路线图。而现在,她觉得自己更是一个见证者,“每当看到小朋友认真聆听的模样,就仿佛看到红色的种子在他们心里萌芽。这些无须言说的瞬间,就是红军长征精神生生不息的见证”。
6月17日,在展厅出口,一位老人在家人的搀扶下驻足许久。他叫孙永吴,是一名86岁的老党员,从陕西西安专程到这里参观。回顾参观过程,他不住点头,“每一个(章节)都好”。谈起长征精神,老人家神情严肃起来,语重心长地说:“你们下一代要永远记得长征路,永远铭记长征精神!年轻人要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作出新的贡献。”
主管QQ
站内信联系电子邮箱
站内信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