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途中,有一支部队发生了意外,它们在川西迷失了方向。由于一个不小心,这支队伍竟然走到了西南边境地区。经过了长时间的跋涉,他们终于找回了主力部队。而当时团长将一张由当地人写的纸条递给了政治部主任时,自己连纸上的一个字都看不懂,那些字简直像是天书。政治部主任看了之后,竟然说出了一句话,令人瞠目结舌。
在长征的过程中,确实有一支部队迷失了方向,逐渐脱离了主力部队。大家知道,工农红军当时不仅有一块根据地,还拥有多个革命根据地。除了江西瑞金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外,还包括鄂豫皖、川陕甘、闽浙赣、黔东湘西、湘鄂赣、赣东北、海陆丰以及左右江等9个地方的革命根据地。
这支迷路的部队属于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后来它被编入了湘鄂川黔苏区。它是红2军团的一部分,而贺龙,正是这支部队的总指挥。贺龙元帅的经历可谓是传奇,堪称众人敬仰的英雄人物。
南昌起义失败后,贺龙的部队四散,部分队伍跟随朱德、陈毅在江西湖南一带展开游击战,另一些则跟随叶挺前往广东发动起义。而贺龙回到了湘西,与周逸群一起建立了工农革命军。后来,贺龙和周逸群分别建立了红军的第四军和第六军。到1930年,这两支队伍合并成红军第2军团。由于各支部队的行军时间和路线不一致,长征的进程自然也有所不同。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开始战略转移。而这时,贺龙和任弼时领导的红2、红6兵团局势非常有利,频频获得胜利,直逼湖南军阀陈渠珍的部队。打得对方措手不及,成功牵制了大量军队,为中央红军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经过湘江战役后,中央红军的兵力严重损失,随即调动大军进行围剿。1935年9月,蒋介石调集了130多个团的兵力,意图围剿红2、红6军团。130个团的兵力大约为16万人,而贺龙和任弼时的部队,实际只有不到8000人。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红军只能采取游击战术,不敢与敌人正面交锋。
红2、红6军团开始了艰难的战略转移。1935年11月,贺龙和任弼时带领的部队从湘西桑植出发,沿着贵州进入云南,途中经过了金沙江、玉龙雪山和四川的甘孜、阿坝等地,并于1936年7月与张国焘的红4方面军会师。在与张国焘会师之前,红2、红6军团一度分开行进,实施两路纵队作战。右路纵队由红6军团组成,沿乡城县、稻城一线向甘孜进发;左路纵队由红2军团组成,沿得荣县、巴塘县等地向甘孜进军。
当红2军团的左路纵队在巴塘县与川军遭遇时,由于地形陌生、兵力悬殊,红军选择绕道而行,避免与川军展开正面冲突。然而,川军误以为红军要在巴塘建立根据地,于是决定强行与红军交战。红军后卫部队人数少、补给匮乏,在交战中不敌川军,被包围。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红军后卫决定趁着夜色撤退,不幸的是在撤退过程中迷失了方向。由于紧张而匆忙,大家没有注意到走错了路,反而越走越远,最终误入了西南边境地区。
当时的红军部队行军路线较为复杂,穿越了四川与西藏的交界地区,进入了横断山脉。这里的地理环境与北方截然不同,山路崎岖,风土人情也有很大差异。部队由于缺乏地图和向导,最终在云南的贡山县误入一个少数民族聚集的地方。当地百姓穿着与红军从未见过的服装,讲着听不懂的方言,红军士兵却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纪律,没有扰乱当地的生活。
尽管红军部队的装备破旧,士兵们衣衫褴褛,面容疲惫,但他们的精神依旧振奋。团长召集全体战士开会,要求他们继续遵循贺龙指挥官之前下达的五条军令,包括不打扰群众、保守纪律、关爱百姓等。尽管疲惫,他们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形象,帮助当地村民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甚至替百姓打扫街道、担水劈柴。
当地百姓看到这些红军战士如此有礼,完全颠覆了他们对红军的刻板印象。原本以为红军是烧杀抢掠的“暴徒”,结果眼前却是一支纪律严明的队伍。他们热情接待了红军,并给予了食物和衣物,甚至赠送干粮,体现了最朴素的善意。
红军队伍经过休整后继续向南行进,最终跨越了高黎贡山,进入了一个名为“江心坡”的地方。几天后,红军遇到了一支穿便衣的武装队伍,团领导初步判断这可能是土匪或当地民团。为了避免冲突,红军战士将枪械背在身后,以微笑示意自己无意与对方发生冲突。最终,这支民团确认了红军的意图,并将他们热情招待,让他们休息了几天。
离开民团的村落后,红军继续南行,最终进入了缅甸。在这个远离战场的地方,红军与当地的缅甸军官发生了意外接触。当时的缅甸是英国的殖民地,边防军多为当地士兵。红军团长与缅甸军官的交流由于语言不通,变得极为艰难。缅甸军官递给他们一张英文纸条,团长看后也只能苦笑,因为他完全看不懂上面的内容。无奈之下,红军团长只能用肢体语言表示自己无意为敌。
幸运的是,缅甸军官很快理解了红军的意思,并改变了态度,友好地邀请红军前往村里休息。经过两天的休整后,红军士兵精神焕发,继续向北前进,终于在四川西康省白玉县与大部队会合。当他们将那张英文纸条交给政治部主任甘泗淇时,甘泗淇看了纸条后,惊讶地说道:“行啊,你们竟然跑到人家缅甸去了!”
至此,红军的这次“跨国之旅”才算告一段落,也成了长征历史中的一个有趣插曲。